默克爾

出版刊物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歐盟
【明報特約】社民黨vs.基民盟 後默克爾時代到臨
德國今日(26日)舉行大選,執政近16年的總理默克爾將在新的執政聯盟組成後卸任,焦點落在誰會繼任其德國以至歐洲領袖地位。去到選戰最後階段,社民黨在民調領先基民盟/基社盟的差距有所收窄,默克爾上周五(24日)大打「穩定牌」,呼籲選民投票給她授意的基民盟主席拉舍特。    
俄羅斯 北美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亞
【明報特約】烏克蘭局勢連結德國東歐 歐盟南海佈置齊備 歐美連綫圍堵中國成既定現實?
當北京開始將更多的籌碼壓在俄羅斯身上,克里姆林宮在東烏克蘭對於歐盟的武裝威脅就成爲了中國在東歐和德國的政治負資產;而南海地區中方對於歐盟積極耕耘的經貿利益的威脅,在美國回歸印太平洋地區的大戰略底下,西歐海權大國們也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向北京施壓——的確,中歐之間的合作空間仍然存在,但是,在歐洲内部利益一致,加上美歐利益高度一致的當下,中美歐三大板塊的競爭,短暫地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歐盟 選舉脈絡
【UDN轉角國際特約】默克爾退休:德國初選前哨戰
默克爾路線在基民盟黨內幾近破產,隨著「指定繼承者」克朗普( 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又稱AKK)宣佈棄選黨主席一職,在接下來的黨內選舉當中,只有拉雪特(Armin Laschet)較為貼近默克爾的政治路線,而在民調之中節節領先的梅茲(Friedrich Merz)和備受年青人支持的洛特根(Norbert Röttgen)都對默克爾的外交以及內政哲學有所質疑,基民盟在此次選舉的最大任務,莫過於為德國確立全新的政治定位。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歐盟
【UDN轉角國際特約】默克爾之後…德國未來領導人的「中國微分手」難題
無論如何,中德這對轎車已經不在相同的平行線上駕駛,正當布魯塞爾公開宣稱中國是「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之時,意味著任何歐盟成員國都再難獨善其身;作為歐盟大老的德國,也更難辭帶領歐盟,突破中美兩國對峙困境的擔子。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歐盟
【明報特約】爲什麽歐盟尚未乘美國制裁之機向北京施壓?
不錯,肺炎疫情所顯示出對華供應鏈過分依賴的問題以及對於新疆,以及香港管治問題所引起的擔憂,的確將本來已經對中國影響存有憂慮,將之列爲 “系統性對手” 的布魯塞爾更進一步地疏遠北京政權,但同時歐盟也藉著疫情重建計劃獲得了數十年一見的整合切入點,連帶著默克爾帶領的德國 CDU/CSU 政府也重新藉著抗疫有效之勢一洗頹風。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歐盟
【信報特約】後默克爾時代的歐盟經濟管理機制改革
其實,在今年六月, 法德之間已經達成所謂的《梅塞堡宣言》(Meseberg Declaration),期望在2021年開始設立歐元區共同預算,以根本性地解決歐盟再一次出現類同零八年歐債危機延綿八年尾大不掉的困境。在意大利民粹政府剛提交了一個異想天開,一邊減稅一邊增加公共開支派糖,將政黨利益放在國家以及歐元區長遠財政健康之前的預算之後,維持歐元區穩定這個問題更顯得迫切。在英國脫歐大局已定,難民危機又暫告一段落後,歐盟將注意力重新放在完善歐盟財政管理上。
地區研究 歐盟 選舉脈絡
【UDN轉角國際特約】德國大選即時評論
今次大選雖然可見德國如同其他發達的民主國家一樣,正在重新組織面向新時代的政治生態,但是制度上追求溫和共識的精神依然健在。AfD的分裂,反映了這個相對稚嫩的極端黨派,還未成熟到足以撼動德國大衆;但是從另一角度看,它已經成功扮演了警惕傳統黨派的角色,長遠來説,對於德國民主制度亦有利。
地區研究 歐盟 選舉脈絡
【Yahoo奇摩專欄】德國大選結果:兩個德國的對峙

今次大選中,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在東德的强勢不但點明了統一之後東西德依然存在的隔閡,AfD大選後馬上的分裂亦顯示了這個極右政黨中的溫和派有一定的政治本錢從政黨政治以外去挑動德國的極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