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盟
【轉角國際特約】見死不救的決斷:阻止「緬甸內戰化」東協怎麼解?
緬甸國防軍的地位源自其「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歷史定位,如果他們輕易屈服於西方國家的壓力,只會斷送其僅餘無幾的合法性。因此,強硬制裁不見得是取勝的不二法門。筆者希望強調一點,單憑「建設性對話」,還是一面倒鼓吹「制裁、介入」,都無法凝聚足夠壓力,一夜間改變緬甸軍隊行為。沒有國際社會的杯葛,東協的「建設性對話」便顯得沒甚價值;沒有「建設性對話」,緬甸軍隊便難以尋覓下台階,隨時逼入窮巷,拼死反撲。與此同時,沒有國內CDM、CRPH與反政變的民地武共同抗擊,國際社會的介入亦毫無合法性可言。三方唯有相輔相成,才可平息這場風波。
地區研究 多媒體訪談 東亞 軍事熱點
捷克媒體訪問:中美兩國在南海的緊張局勢【Události】Napětí v Jihočínském moři (Ten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本刊研究員李紫楓早前接受捷克電視台 Česká televize 節目 Události 訪問。
【李紫楓】美國早前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與區內盟友在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集將會就中美兩國在南海的緊張局勢及相關議題發表意見。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盟
【信報特約】南海再起波濤 東盟歸邊在所難免
中國本來計劃明年與東盟簽署《南海行為準則》,希望藉此建立共同規範,管理南海問題。因此,今年中國東盟會議理應對南海未來發展定位舉足輕重。然而,受到疫情影響,再加上中國近來在南海的舉動引來垢病,南海的緊張局勢相信仍會維持一段時間。
中東/中亞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多媒體訪談 宏觀政經 東亞 東盟 歐盟
為何瑞典是各國對抗武漢肺炎的仿效對象?美國為何積極介入南海問題?

今個月的全球政經每月精讀系列,和平時一樣我們挑選了The Economist、Financial Times、Foreign Affairs等各大主流政治經濟媒體的精選文章,以簡介形式與各位讀者分享。
本月的文章精讀主題是武漢肺炎如何衝擊各國社會與經濟及南海局勢發展。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盟
【信報特約】從大馬政壇地震反思東南亞政黨制的空洞意義
政黨理念虛化,一方面為政黨、政客提供周旋空間,彈性處理爭議事項;同一時間亦把政黨政治制度置於一個長期不穩定的狀態,任何稍為牽涉大馬族群利益的政策,都隨時能夠瓦解希盟這類號稱代表多個族群的「選舉聯盟」,令任何由多族群形成的政府施政舉步維艱。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盟
【IFIMES】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allenging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2017年一帶一路峰會以後,東南亞國家例如印尼對一帶一路計劃表示樂觀,坊間預料他們將收到巨額的中國資金投入國家基建。在印尼政府部長Luhut Binsar Pandjaitan簽署了28個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後,有關一帶一路真正目的的揣測又多愈來愈流行,不少人質疑計劃是否一個地緣政治工具,甚或是一個將其他國家拉入債務陷阱的手段。

地區研究 東盟 環境保護
【信報特約】印尼難遏刀耕火種 東南亞「霾」怨日深
空氣污染一直是東南亞其中最嚴重的環境問題,印尼加里萬丹和蘇門答臘地區開設防火項目,針對每年山火所釋放的濃煙,避免鄰近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以至泰國遭殃。今年印尼的山火情況相比過往更嚴重,英國廣播公司(BBC)於9月曾經刊登了數幅由占碑省(Jambi)居民所拍攝的相片,在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物理現象下,濃煙加上日光使天空變成一片血紅。
地區研究 多媒體訪談 宏觀政經 東盟
【國際政經點‧線‧面】 東盟:局部局域經濟整合的紅利

在全球化浪潮下,地區性經濟整合組織的地位對於單一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越發重要。尤其是近年發展猛迅的東盟,有望成爲霸占全球過半GDP的中,美,歐盟以外的第四大巨頭。本節將簡介越南,菲律賓以及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全球化的“模範生”在擁抱和參與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努力,尤其是通過東盟減少與鄰國的貿易成本,同時吸納外資投產工業等舉措如何逐步轉化成和富裕國家拉近距離的成果。

南美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環境保護 科技發展
【信報特約】CDP:蒐集ESG數據 促進官商環團合作
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火災持續,已由巴西境內的林區蔓延至鄰國,造成森林浩劫。森林大火最常見的原因是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後被人為改變土地用途,這次亦不例外。全球消費者對畜牧業、造紙業和棕櫚油業的龐大需求,令森林砍伐的速度加快,氣候變化問題變得更嚴峻。國際社會近年除了提出和訂立減排目標,亦開始從產業鏈入手,嘗試改變生產方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盟
【信報特約】主權原則下的犧牲品:東盟面對羅興亞問題的集體失語
對於東南亞區域而言,難民問題衍生的挑戰是實在的。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布和現任首相馬哈蒂爾先後在不同場合批評緬甸政府處理羅興亞問題的種種不是,不惜犯下東盟國家互不干涉內政的基本原則,藉此可見難民問題的嚴重性。既然東盟在2015年成立「東盟共同體」,矢志在社會文化事務上推動關懷共享、「以人為本」的大社區,為什麼在這等關節狀況中隻字不提,拒絕以東盟集體譴責緬甸,介入羅興亞難民的人道災難呢?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東盟
【聯合早報特約】中國投資東南亞需注意反彈

2009年以來,中國已成為亞細安的最大貿易夥伴,而亞細安方面則從2011年以來,就是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加上地緣政治發展的趨勢,兩者的緊密合作程度只會更進一步增長。不過,要搭起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殊不容易:除了東南亞各國普遍的行政效率問題以外,“一帶一路”被視為以中國利益為先,犧牲本土資源的看法也越來越普遍。作為中國近代野心最大的地區戰略,“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要在東南亞揚帆起航,需要撫平的阻力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