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世界】擊敗 ISIS 後的首場選舉──「伊拉克大選」能否突破眼前困境,朝成熟的民主國家邁進?
現任伊國總理阿巴迪(Haider al-Abadi)雖然對比前任總理馬利基(Nouri Maliki),無論在形象或在政績上都比較出色,但阿巴迪能否在未來 4 年繼續執政,重點是團結國內各個派系。可悲的是,這正是伊國現時最大的癥結。
現任伊國總理阿巴迪(Haider al-Abadi)雖然對比前任總理馬利基(Nouri Maliki),無論在形象或在政績上都比較出色,但阿巴迪能否在未來 4 年繼續執政,重點是團結國內各個派系。可悲的是,這正是伊國現時最大的癥結。
綜觀整段阿拉伯近代史,「大一統」民族觀只是曇花一現。如其說是「英雄造時勢」,例不如說是「時勢造英雄」。雖然復興黨與納賽爾不遺餘力地推動民族主義,團結整個阿拉伯世界。可是,這種形勢似乎只是大國政治下的產物。
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衰,大致可分成兩個時期:1940 年代至 1958 年為「大一統」的漲潮;1959 年至 1967 年為「大一統」之退潮。此後,則為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衰落期。在這民族主義高低起伏的歷史過程中,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最終如何由本同走到末異呢?
耶路撒冷主權問題一直是以巴衝突的核心。然而,「狂人」美國總統特朗普卻貿然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使穆斯林世界群起譴責。
年近尾聲,「狂人」再創政績,為以巴衝突燃點火藥引。12 月 6 日,美國總統川普於白宮正式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預計把位於臺拉維夫的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
阿拉伯七國表面以國家安全及打擊恐怖主義為名孤立卡塔爾,實關乎地緣政經勢力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