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

北美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聯合早報特約】量化寬鬆:飲鳩止渴背後的危與機
離金融海嘯已過了逾十年,各國央行也推出不同情形、不同版本的QE,即使理論仍受爭議,經濟學家也已有案例可觀察QE實際效果,也漸漸研究出QE的各種理論和實際效力。本質上,量化寬鬆雖然似乎能夠在短期内穩定經濟,對於經濟長遠的影響似乎弊大於利。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信報特約】金融海嘯孵出中式文明國家
美國國務院一名前高級政策官員斯金納在2019年4月形容中國是「美國要對付的異文明對手」,是美國將要面對的首個「非白人競爭者」,此番言論及後引來北京和美國學界及傳媒異口同聲地指控煽動種族主義,同時間世人開始注視貿易紛爭和戰略利益外,中美之間的核心價值觀差異。當中的理論基礎,早見於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和張維為等兩國的保守派學者代表身上。
北美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端傳媒特約】過度監管還是監管不足?2008真的是最後一次金融海嘯嗎?
從2008年起,由於有效的規管,全球銀行穩定性真的進步了許多。但是,隨著金融機構的變化和新興技術帶來的全新可能性,各國政府不能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忽視了過去的努力。金融法規需要的不一定是更嚴密的管制,而是應該藉由改變而增加運用監管資源(regulatory resources)的效率。有了完善但適當放鬆的法規和有效的監管系統,經濟發展和風險控制才能相輔相成,成為全球經濟穩健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