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特約】改善美國經濟始於提高工資增長
儘管在今次中期選舉前工資增長令人鼓舞,但實際增長仍然比不少經濟師預期為低。更甚者,是次增幅也只在其他表現強勁的勞動市場數據公佈後一段長時間才逐漸浮現。如果預計未來十年的工資增長水平將停滯不前,美國市民未來的生活前景更為黯淡。即使美國的勞工市場在特朗普的管治下表現出色,國內中產仍然難以儲蓄,部分人生活更可能捉襟見肘。據聯儲局的調查指出,在面對一筆僅400美元額外緊急開支的場景下,美國有40%的成年人生活會因此更見拮据。
正如先前的總統辯論已經相當清晰的指出,縱使美國會在一些在公衆中普及性較高的題目,比如在中國鋼鐵傾銷上采取如歐盟般的懲罰性關稅可能會導致雙方關係的一些小波動,但是總體上因爲中美雙方在全球產業鏈各自的地位非短期内可以逆轉,而且軍事上的差距雙方亦心知有數,目前美國在歐洲聚集盟友預防俄羅斯動武,并且在亞洲按兵不動,而另一方面中國則打經濟牌籠絡鄰居維持共榮,這雙方在亞洲維持穩定的共識,除非美國或者中國一方主動決定玉石俱焚,相信不容易被撼動。
九十年代初期的「東亞奇蹟」(East Asia Miracle)見證了許多東南亞(與東北亞)前殖民地國家經濟急速增長,而且大部份發展模式都在威權國家體制的指揮下取得經濟成果,出現所謂「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的官商「合作」模式。此一學說與傳統西方自由主義學說的「政經自由化」主張截然不同,因此成為當代政治經濟學一門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