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特約】立陶宛衝破了「一個中國」的金剛圈?
中國面對立陶宛這個同時擁有歐盟及北約成員國身分的歐洲小國,彷彿老鼠拉龜,無從入手。互撤大使顯然是中國防止骨牌效應,警示其他與中國貿易聯繫不大的小國,不要嘗試跟隨立陶宛,但北京有的籌碼也僅此而已。我們可預計未來將有西方中小型國家效法捷克、立陶宛,藉友台來爭取對中國的外交空間及利益,美國及歐盟最少也會口頭上支持,對於中國來說,這已經是結構上的外交困局,已非一兩個反制措施能夠解困。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早前接受美國之音訪問。【尹子軒】牽動波羅的海國家利益的首要國家,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在中東歐沒有想像中重要。 立陶宛與愛沙尼亞這些國家非常親自由主義,2020年香港發生的事件,她們會將經歷連結以前與蘇聯的經歷上,例如立陶宛在國會有支持西藏人權組織的小組,這些國家取態不親中,反而與中國有很大距離。經濟方面,她們在歐盟內算是新興經濟體,在與中國會議上有時會出席合照,但她們不一定要買中國賬。要買賬,首先也是看美國,再看俄羅斯,再之後才看中國。 即使習近平上台後在「17+1」的機制,與中東歐國家有經濟合作,但以捷克為例,中國早前與捷克總統澤曼達成投資協定,聲言至2020年,北京會在捷克投資超過2千億捷克克朗,不過中國至今開出的支票仍未兌現,中國「走數」亦令歐洲國家與北京保持距離,另一方面,中國仍然較看重在西歐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