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月刊特約】「特式外交」的國際關係遺產
執筆之時,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仍有一定爭議,儘管不少國內媒體及國家元首視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為新的白宮主人,但來自特朗普團隊的司法挑戰相信會令結果要到12月初才會明朗化。因此,筆者希望借這段時間,為特朗普過去4年的外交政策把把脈,也是給特朗普一個公正的評價。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幾乎可以確定成爲新一任的美國總統,但是他能扭轉現總統特朗普過去四年的外交遺產嗎? 我們的副總編輯尹子軒和鍾樂偉、陳偉信及馮嘉誠三位學者朋友宵夜暢談下一個四年的國際局勢,歡迎各位觀衆參與!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召集人陳偉信及本刊研究員蘇民皓早前擔任 RTHK 香港電台 節目《地球事圓的》嘉賓主持。
【歐洲封城】歐洲爆發新型肺炎第二波疫情,英國、法國等多國宣佈再次封城。有分析認為,於奉行自由主義的歐洲,各國制訂措施時要平衡疫情發展、對經濟影響及民眾反應後才下決定封城。
【話說世界—影響結果的關鍵】 美國民主黨的拜登宣稱勝出總統選舉。候選人於網上廣告開支、籌款能力、年中的反種族歧視運動等,哪項因素最影響到今次的選舉結果?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早前早前接受《明報》訪問。
【尹子軒】這四年特朗普所有外交政策都是一直推開歐洲,某程度上他推進了歐洲整合,世界會變成中、美、歐三個分開的板塊。理解國際關係,首先必定始於足下,國際間的棋局是一件事,你是棋子,就要想想棋子可以做什麼了,可以是卒,可以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