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俄羅斯 南亞 國際秩序 歐盟
【IFIMES】烏克蘭危機迫在眉睫 威脅國際秩序 Ukraine: Looming crisis, fracturing International Order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三個月,對國際政治形勢帶來不少衝擊。就開戰背景及其影響,本文章會以四大範疇,分別為歷史、軍事及政治、法理、及意識形態,提供可作分析是次俄烏戰爭的不同角度及層次。就歷史背景而言,東正教及天主教的分裂為東西歐塑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在軍政角度,除了俄羅斯對北約東擴可能有所顧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對內俄裔政策亦可能有所關連。從國際法的角度,聯合國憲章,北約行動的合法性,以至比較入侵烏克蘭及入侵伊拉克,均具分析價值。最後在意識形態方面,資本主義的危機,東歐西化,納粹主義及反納粹主義,民主化倒退等等皆值得研究。這些因素放到國際及東南亞政治上,可引申出三大研究問題,如核戰的可能性,泛亞地區的不穩定,以及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俄羅斯 北美 地區研究 歐盟
【IFIMES】歐洲烏克蘭化 抑或烏克蘭歐洲化?Ukrainianization of Europe or Europeanisation of Ukraine
烏克蘭危機經已演變成戰爭,而國際社會亦因而明顯分裂成歐美及俄羅斯兩大陣營,彷彿回到冷戰時期。面對這場看不到出口的戰爭,筆者以一戰二戰時期的歐洲歷史,提供一些更闊、非一般的觀點。身處一個政治被瑣碎化,簡化成二元對立的時代,要重蹈二十世紀30年代納粹主義及法西斯主義崛起的覆徹,我們應當明白無知的可怕之處,回顧歷史並從中學習。要了解俄羅斯為何對中歐勢力如此抗拒(由德國納粹時期開始),最大原因也許是地緣政治。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缺乏山脈之類天然地形防守來自西方的威脅,所以史太林當年便以東歐共同體的方式向西南方拓展勢力範圍,以保護莫斯科。另一原因是二戰後明明蘇聯才是納粹主義的最大受害者,美國戰後支援的受惠者黑卻只有西歐;歷史書更重點放大歐洲及猶太人為受害者,經常忽略蘇聯在二戰中超過二千萬的平民傷亡。從種種歷史背景可見,東歐在地緣政治上一直處於較被動角色,亦是俄羅斯極重視的地區。即使難以接受,但東歐受中西歐日益影響,對俄羅斯的挑戰可能比想像中大。
烏克蘭仍然是歐洲安全的熱點。(Source: Unsplash
宏觀政經 歐盟
【UDN轉角國際特約】流血不等於門票:歐盟為何無法加速「烏克蘭入歐」?

「加入歐盟」與「烏克蘭成為北約盟國」或「加強與歐盟的防衛合作」,有著截然不同的政治意味,加上歐盟現存有關審批成員國準則的複雜性和地緣政治考量,絕對不能在此刻妄下定論,指出烏克蘭將會馬上成為歐盟成員國之一。

俄羅斯 軍事熱點
【UDN 轉角國際特約】普京的危險邊緣政策與核威攝力——Escalate-to-deescalate

事實上,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刻起,各國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已是邁進了一大步。而普丁的這個決定,可說是讓世界走向繼冷戰後關乎人類存亡的最大核武危機。

烏克蘭仍然是歐洲安全的熱點。(Source: Unsplash
俄羅斯 地區研究 歐盟 軍事熱點
【明報特約】俄重塑大國政治格局 利誘美中拉攏妥協

當美國在過去10年逐漸把外交戰略重心移師印太地區,對抗中國崛起,同期俄羅斯則積極恢復前蘇聯時期的影響力,藉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派兵援助格魯吉亞北部的親俄地區、吞併克里米亞和軍事支援烏東親俄州份、協助敘利亞政府軍對抗伊斯蘭國和反對派武裝分子、助哈薩克平亂)達至目標。當美國與中國在全球政經領域激烈搶奪話語權,不惜使台灣海峽軍事衝突風險不斷增加,俄羅斯不斷「凍結」烏克蘭危機,以及把握天掉下來的軍事介入哈薩克良機,正好用以宣示俄國在蘇聯解體30年後重新站起,世界已重返基辛格「聯中抗蘇」及毛澤東「聯美抗蘇」前,美俄中三國主導的二戰後大國政治局面。

中東/中亞 俄羅斯 國際秩序 東亞
中俄重啟西伯利亞二號天然氣管道合作計劃 對抗西方合縱連橫
歷史的原因兩國實質上仍然互相猜忌,因此要依靠單單一條油管就能將雙方緊緊地綁在一起並不太現實,但不能不否認這項計劃令到雙方獲益良多之餘還能互相依靠,可以說是未來中俄合作對抗西方國家的基礎之一。
中東/中亞 俄羅斯 國際秩序
美英派出專家赴基輔應對俄國網絡威脅:俄軍入侵烏克蘭的「前哨戰」?
網攻的破壞力絕對不亞於傳統戰爭,它既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如入侵銀行系統)、也能構成生命安全的威脅(如攻擊電網或醫療機構),甚至可以充當傳統戰爭的「前哨戰」—— 通過網攻癱瘓敵方的通訊和軍事設備,在再派出地面部隊進攻⋯⋯ 如何避免俄國向烏克蘭發動這般「混合戰」,相信正是西方國家的真正憂慮所在。
俄羅斯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轉角國際特約】孤立之王普京:越孤單越強悍?俄國內外交困的「圍城心理」
由此,俄羅斯強調邊境的軍事行動屬於防禦性質,不排除在必要時軍事干預頓巴斯,以保護當地俄國僑民安全和國家利益。歸根究底,俄羅斯依然視前蘇聯地區為勢力範圍、區內國家為附庸國,不容其他大國擴張地區影響力。此前,西方國家曾漠視俄羅斯對勢力範圍的主張,已間接釀成格魯吉亞戰爭和烏克蘭危機等「代理人戰爭」。
中東/中亞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立場新聞特約】烏克蘭東部戰事: 西方難解俄羅斯「凍結衝突」妙著
其實,頓巴斯維持現狀更加符合俄國利益。侵佔烏東難免招致西方國家對俄實施進一步制裁,俄美、俄歐關係更形惡化。或許,只是西方制裁不足以遏止克宮戰意,皆因俄羅斯已經接受了制裁這「新常態」,俄國與西方的關係亦早已陷入低谷。但更值反思的是克宮故意將頓巴斯戰爭變成「凍結衝突」,從而阻礙烏克蘭加入北約,建立起分隔西方軍力的緩衝區。
中東/中亞 北美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歐盟
【明報特約】拜登時代的美歐關係將何去何從?
特朗普對歐洲發動的貿易戰並非導致歐美關係疏離僅是表徵;更重要是,在經歷過特朗普政府4年之後,歐盟已清晰見到「美國優先」保護主義政策大趨勢並無在短期內改變的可能,而歐盟為爭取未來能在中美之間作為第三極競爭的成本,必須在貿易戰場上寸土必爭,以更多的整合孕育自己的戰略產業。
俄羅斯 地區研究 軍事熱點
【聯合早報特約】Escalate-to-deescalate——解讀俄羅斯聯邦最新核威懾力原則
如今莫斯科態度強硬,與華盛頓相互指責。繼美國去年八月正式退出〈中程導彈條約〉(INF Treaty)後,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亦將於明年二月到期,若在此之前美俄雙方還沒有談妥條件續約,將撤底動搖著核不擴散的根基。而不論是OST、New START,還是俄國一再重申的核威懾力原則與Escalate-to-deescalate的邊緣政策,唯一可能緩和局勢、修補關係的希望,大概就在於十一月美國總統選戰過後,站在白宮中央領導美利堅合眾國不再是特朗普,而是喬‧拜登。
俄羅斯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歐盟
【信報特約】抗疫開缺口 歐對俄邊制裁邊合作
放眼後COVID-19時期俄歐關係,若俄烏關係短期內依舊難解,那麼歐盟亦會秉持實用主義與俄羅斯交流,以近乎「一束權利」的概念,將政治正確的制裁大旗置於中心,而在尋各種與自身利益攸關的問題上,分門別類與俄國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