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日線特約】從囚犯到總統:吉爾吉斯示威後,用不到 100 天迅速崛起的扎帕羅夫究竟是誰?

【地球事圓的】歐洲封城;美國大選勝負關鍵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召集人陳偉信及本刊研究員蘇民皓早前擔任 RTHK 香港電台 節目《地球事圓的》嘉賓主持。
【歐洲封城】歐洲爆發新型肺炎第二波疫情,英國、法國等多國宣佈再次封城。有分析認為,於奉行自由主義的歐洲,各國制訂措施時要平衡疫情發展、對經濟影響及民眾反應後才下決定封城。
【話說世界—影響結果的關鍵】 美國民主黨的拜登宣稱勝出總統選舉。候選人於網上廣告開支、籌款能力、年中的反種族歧視運動等,哪項因素最影響到今次的選舉結果?

【UDN轉角國際特約】民粹政黨是歐洲政治的病毒也是疫苗:東西歐民粹主義疫情下的結構性根源

【IFIMES】How to Spend it: An Austro-Franco-German Proposal for a European Post C-19 Recovery Programme
維也納國際經濟學院(WIIW)常任主席 Mario Holzner 在會上發言,提出最近歐盟的疫後復蘇基金計劃反映歐洲整合全面停頓,歐盟及各成員國需要並肩而行,尋找分配資源的不二法門,整合各方意見,容讓歐洲順利渡過2020年的政治及經濟危機。

「Virtual Island Summit 2020」 新聞發佈會
本刊研究員文俊偉早前出席由Island Innovation舉行的 “Virtual Island Summit 2020” 新聞發佈會,並就相關議題發言。
【文俊偉】以往不少的議題如解決全球暖化及定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都需要依賴國際合作,但在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各國之間似乎出現了更嚴重的「區域化」跡象。疫情結束後,國與國之間的協作會否變得更困難?

【IFIMES】The future of Europe depends on its neighborhood – UfM’s Nasser Kamel says
地中海聯盟(UFM)常任秘書長Dr. Nasser Kamel於7月1日参與國際學術會議,討論歐洲地區於疫情以後的未來政經走向。常任秘書長形容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深化歐洲地中海地區的結構性問題,當中經濟和環境發展是疫情過後需要聚焦的重中之重。歐洲如想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政治勢力,與東南兩方的週邊鄰居打好關係,化解雙方矛盾,促進疫後經濟復蘇,對歐洲而言實在不可多得。為了應對經濟活動全面停頓,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嚴重惡化的氣候問題造成的世界亂局,歐洲以及地中海各國務必求同存異,創造合作契機。

【信報特約】抗疫凸顯集體行動局限 氣候暖化勢成下一波全球攬炒

【Glocal分析】推翻莫拉萊斯,總統重選卻一波三折——詳析玻利維亞政治困局

【信報特約】博爾索納羅佛系抗疫,害己害民

【信報特約】難民營奢談社交距離 邊緣人遭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