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國際特約】妥協誕生的「尷尬特使」:東協能助緬甸重返和平嗎?
艾瑞曼如此簡單的停火要求,在短短幾天內便遭到緬甸多方打臉,充分暴露出東協外交信譽面臨崩塌破產的危機。但東協受到外交傳統和國家利益的束縛下,10國的集體決策恐怕難再敏捷地回應重新急速惡化的緬甸危機。東協正在進行一場很大的賭博,但這一切賭注難免會落在相對具備外交活力的成員國身上,而不是這位地位微妙、讓人感到尷尬的特使。
全球化經濟整合的最大要點,是為了最大化國家之間的區域比較優勢,藉由市場調控專業化分工和多元需求為各國各取所需的一個過程。企業正是利用這種進程壯大自身,非洲和東南亞國家的中小企又如何利用科技的優勢?在利用網絡優勢構建跨國物流和產業鏈的時候,這些國家的政策又如何影響這些中小企的發展?
2009年以來,中國已成為亞細安的最大貿易夥伴,而亞細安方面則從2011年以來,就是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加上地緣政治發展的趨勢,兩者的緊密合作程度只會更進一步增長。不過,要搭起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殊不容易:除了東南亞各國普遍的行政效率問題以外,“一帶一路”被視為以中國利益為先,犧牲本土資源的看法也越來越普遍。作為中國近代野心最大的地區戰略,“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要在東南亞揚帆起航,需要撫平的阻力不少。
東南亞政府對自身社會了解不足,十幾年來藥石亂投,未能有效處理問題。
九十年代初期的「東亞奇蹟」(East Asia Miracle)見證了許多東南亞(與東北亞)前殖民地國家經濟急速增長,而且大部份發展模式都在威權國家體制的指揮下取得經濟成果,出現所謂「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的官商「合作」模式。此一學說與傳統西方自由主義學說的「政經自由化」主張截然不同,因此成為當代政治經濟學一門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