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

中東/中亞 出版刊物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亞
【轉角國際特約】妥協誕生的「尷尬特使」:東協能助緬甸重返和平嗎?
艾瑞曼如此簡單的停火要求,在短短幾天內便遭到緬甸多方打臉,充分暴露出東協外交信譽面臨崩塌破產的危機。但東協受到外交傳統和國家利益的束縛下,10國的集體決策恐怕難再敏捷地回應重新急速惡化的緬甸危機。東協正在進行一場很大的賭博,但這一切賭注難免會落在相對具備外交活力的成員國身上,而不是這位地位微妙、讓人感到尷尬的特使。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盟
【UDN轉角國際特約】昂山素姬的垮台?緬甸政變「軍政府2.0」重返下一步
根據過去十年的往例,即使是美國的盟友,多半也都不太願意配合歐美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懲罰行動,擔心這樣反而會逼使東協國家變得像柬埔寨一樣,向北京投懷送抱。2017年歐美國家高調批評緬甸處理羅興亞問題後,考慮重新推動制裁,卻反而刺激昂山素姬對中國、日本、韓國的投資更開放,抵銷歐美國家減少對緬投資做成的影響。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東盟
【信報特約】終戰75年,日本、東南亞能夠建立自主路線嗎?
即使「中美新冷戰」的說法不能完全捕捉「舊冷戰」壁壘分明、意識形態對碰的二元格局,但無論如何,兩大強國對碰的局勢,都對日本這類中等強國(middle power),或是東南亞十國這類中弱國家(middle-to-weak power),都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趁著終戰75週年,筆者希望回顧這些國家怎樣嘗試避免捲入大國衝突,並嘗試探索「第三條路」的可行性。
地區研究 東盟 環境保護
【信報特約】印尼難遏刀耕火種 東南亞「霾」怨日深
空氣污染一直是東南亞其中最嚴重的環境問題,印尼加里萬丹和蘇門答臘地區開設防火項目,針對每年山火所釋放的濃煙,避免鄰近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以至泰國遭殃。今年印尼的山火情況相比過往更嚴重,英國廣播公司(BBC)於9月曾經刊登了數幅由占碑省(Jambi)居民所拍攝的相片,在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物理現象下,濃煙加上日光使天空變成一片血紅。
地區研究 多媒體訪談 宏觀政經 東盟 非洲
【國際政經點‧線‧面】 非洲與東南亞的崛起

全球化經濟整合的最大要點,是為了最大化國家之間的區域比較優勢,藉由市場調控專業化分工和多元需求為各國各取所需的一個過程。企業正是利用這種進程壯大自身,非洲和東南亞國家的中小企又如何利用科技的優勢?在利用網絡優勢構建跨國物流和產業鏈的時候,這些國家的政策又如何影響這些中小企的發展?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盟
【信報特約】東南亞勞動力外流因應方式
從這些可以看出,雖然東南亞各國意識到青壯年外流的情況,但以政策舒緩勞動力外流的具體案例仍鮮見。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東南亞各國在各國爭奪人才的戰爭中會成為一個重要戰場,也將因此面臨巨大挑戰。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盟 選舉脈絡
【信報特約】2019年的東南亞烈火莫息還是風雨不止
筆者認為「大馬變天」對2019年的東南亞有特別啟示作用,故此花了不少篇幅討論其後遺症。事實上,泰國、印尼、菲律賓今年將會舉行全國選舉,選情至今尚未明朗,印尼總統選舉結果更隨時牽動東南亞地緣政治形勢,藉得留心。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東盟
【聯合早報特約】日越合作:日本的東南亞佈局
從一般的角度上來看,這或許能被當成亞太國家間很純粹簡單的國際交流合作。然而從區域戰略的角度出發,可以將之視為在近年來越來越多區域局勢不確定因素影響下,所促成的鬆散戰略同盟。2017年日越雙方就有5個國事層級的互訪,包括了日本天皇訪越、越南總理阮春福訪日、安倍首相訪越、日本眾議院議長大島理森組團訪問等等,雙方高層互訪頻繁程度之高可見一斑。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東盟
【聯合早報特約】中國投資東南亞需注意反彈

2009年以來,中國已成為亞細安的最大貿易夥伴,而亞細安方面則從2011年以來,就是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加上地緣政治發展的趨勢,兩者的緊密合作程度只會更進一步增長。不過,要搭起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殊不容易:除了東南亞各國普遍的行政效率問題以外,“一帶一路”被視為以中國利益為先,犧牲本土資源的看法也越來越普遍。作為中國近代野心最大的地區戰略,“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要在東南亞揚帆起航,需要撫平的阻力不少。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盟
【Yahoo奇摩特約】「發展主義」的瓶頸?東南亞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挑戰

九十年代初期的「東亞奇蹟」(East Asia Miracle)見證了許多東南亞(與東北亞)前殖民地國家經濟急速增長,而且大部份發展模式都在威權國家體制的指揮下取得經濟成果,出現所謂「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的官商「合作」模式。此一學說與傳統西方自由主義學說的「政經自由化」主張截然不同,因此成為當代政治經濟學一門重要課題。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盟
【UDN轉角國際特約】來自馬拉維的警世:東亞「後ISIS時代」的來臨
若我們重讀菲律賓、伊斯蘭教和恐怖組織的交鋒角力,不難發現雖然馬巫德集團和阿布沙耶夫自稱伊斯蘭國的東亞代理人,現實跟中東的關係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緊密,更多是在地組織借其名去掩蓋本身動機。整個衝突對菲律賓以至東亞地區的影響,所指涉的是東亞恐怖組織的進退失據、金三角政經交合和本土組織區域化。傳統論述只會粗淺概括為「伊斯蘭國進軍東亞」,然而地方恐怖組織跨區合作,進行失去核心統領、意識形態流動、孤狼式自發繁殖的恐攻,才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後ISIS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