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啓政

北美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UDN轉角國際特約】Pax Americana 的終結:特朗普單邊主義功過
綜合而言,特朗普四年的各種”美國優先“政策的後果,就是將歐洲更往戰略獨立方向去推。歐洲,在特朗普第一任任期之後,或許在某些個案上可以合作(比如說印太平洋地區),然而,歐美已經不再是必然的盟友了。同樣的主題,也在中東和亞洲盟友身上上演。
南亞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聯合早報特約】巴基斯坦可以凴介入克什米爾角逐伊斯蘭領導地位嗎?
總的而言,雖然有意藉著調解伊斯蘭世界爭端一途在國際間擺脫負面形象,但內外交困,加上國際形勢急劇轉變,巴基斯坦的核武未能為它在伊斯蘭世界建立更大的影響力的和話語權。
南亞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Yahoo論壇特約】「中國因素」如何帶動孟加拉發展?
貿易戰的影響,還見於孟加拉的出口增長。貿易戰前,美國入口中國成衣價值約三百億美元,比孟加拉總出口還要多出九十億;直至八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向中國產品徵收25%關稅,清單包括衣服。根據孟加拉海外貿易研究所的調查,單是在2018年首九個月,孟加拉出口成衣在美國市埸錄得6.46%的增長。難怪《彭博》、《CNN》等都分別刊登了文章,在分析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後,得出孟加拉是意外贏家的結論。
南美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環境保護
【信報特約】亞馬遜大火 國際法何去何從?
在面對大型環境災害,現有的國際法可謂「做法不完美,但可接受,要改善」,所以各界正在構想一套名為《國際災害法》(International Disasters Law)的國際法,打算將國際環境法、國際災害應變法都納入在內,再加以完善。無論《國際災害法》最終能否成事,相信所有人都希望相關國際法能永遠束之高閣。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非洲
【星期日明報特約】再思中非關係-讀Deborah Brautigam的《Will Africa Feed China?》
雖然《Will Africa Feed China?》的成書背景,是源自Brautigam不同意一眾主流媒體對中國在非洲行徑的解讀,但彭博另一篇題為《The Future Is in Africa, and China Knows It》的文章,相信是Brautigam會表示認同的例外。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盟 非洲
【世界說特約】從馬航失蹤到埃航墜毀 國際航空管理出了甚麼錯?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日,飛機已成為穿洲過省的交通首選。即使自2008年起,飛機意外率由每一百萬班航班的4.7宗跌至2018年的1.75宗,但馬航五週年,加上最近埃塞俄比亞航空墜毀,似乎都提醒著我們「1.75」此一數字,仍有極大下調空間。假如要營造更安全的飛行環境,國際合作有甚麼角色?現行機制又足夠嗎?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非洲
【Yahoo論壇特約】中國資金在非洲前路:從風災「伊代」談起
誠然,中國短期內仍然會是非洲發展、也是災後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一方面,非洲國家的人權、法治情況仍有待改善,都令歐美國家都不願貿然投資;另一方面,相比中東、亞洲等地,西方政府對非洲的態度明顯傾向不長期介入。於是,藉著冷戰年代的「友誼」和多年來的苦心經營,中國政府和中資企業就成為了非洲大陸的最大外部支持者。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非洲
【Yahoo論壇特約】中,土,朝的北非滑鐵盧:蘇丹政變
在「後阿拉伯之春」時代,雖然津巴布韋、阿爾及利亞、蘇丹等地的強人政治在短短數年內相繼劃上句號,但就此斷言非洲大陸威權政治就此成為過去,依然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區外其他國家始終以不同原因,關切著非洲國家的發展。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歐盟
【Yahoo論壇特約】地中海難民危機:國際自由主義碰壁的案例
在理論層面,難民問題正好印證了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並非完全的二元對立,難有單一理論得以解釋一切。在現實層面,雖然地中海難民人數持續下跌,但問題的重心正在轉移,而且有機會因為敘利亞局勢的改變,令難民數字再度上升,難以斷言危機已過。
南亞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聯合早報特約】斯里蘭卡:一帶一路國家政治風險教科書
最後是由兩種形式的國際關係帶來的障礙。首先是與勢力範圍有關,也就是斯里蘭卡的情況。斯里蘭卡地理位置關鍵,印度視之為傳統勢力範圍;中國則視之為突破「圍堵中國」的支點。當中資大舉進入斯里蘭卡,印度就有可能因此對中資存有戒心,當中國資金計劃進駐在其他印度的勢力範圍,如不丹和尼泊爾,甚至印度本部,印度可能就會加以阻撓,說不定會再次上演在斯里蘭卡爭相出資興建使用率極低的機場的劇本。
中東/中亞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歐盟
【Yahoo奇摩特約】主權基金:國際管治機制的另一隻「無形之手」
西方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不再佔有壟斷地位,來自如中國、俄羅斯、海灣國家等地的新興市場和威權政體的影響力正日益增加,大量風險伴隨而來,主權基金正是一例。主權基金在國際間越發吃重的角色亦引伸出全球治理正在進一步向經濟傾斜的情況,令本來由西方主導、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進一步面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