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特約】盧卡申科的歷史抉擇
盧卡申科上任後便不斷加強總統制,弱化議會政治。我們在評論普京年代俄羅斯政黨政治的「管理式民主」,早於90年代的白羅斯落實。例如,執政當局會協助成立與反對黨政見相近的政黨分薄票源。總統大選時,安插一些「中立」候選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每次總統大選後,大多數候選人不是因各種理由被拘捕,就是被迫流亡,一股穩定的民主力量難以形成。面對此困局,白羅斯民主黨派多年來對是否杯葛選舉,應否派一位候選人參選集中票源而意見分歧。
本刊研究員湯鈞佑早前接受台灣 TVBS節目《T台政經話》訪問。
【湯鈞佑】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4/25罕見共發《聯合聲明》,指出兩國將拋棄分歧,尋求信任合作,這是雙方近幾年緊張關係的一次大逆轉,引發外界諸多聯想。這應該是普京在疫情肆虐的國際環境下創造的契機,為的是幫俄羅斯在美中兩強鼎立下找新出路,修補與美國的裂痕。
經濟議題始終是俄羅斯的燙手山芋:俄羅斯何以從蘇聯時期共產式的平均主義,演變為現今產業與收入結構極度不均的情勢,一切都得從90年代經濟轉型開始談起。
本篇文章,除了試圖解釋為何普京能如此「深獲民心」外,也藉由普京 2012 年至 2018 年的第三任總統任期中,所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評估普京第四任任期執政重心。最後,筆者嘗試將焦點拉回台灣,對於普京勝選後,台俄戰略關係有無任何發展空間,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