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國際秩序 東亞 東盟
日本向美國購入軍備升級空軍 F-15J戰機升級意在抵禦中俄海軍部署
以日本軍工追求國產化的傳統,三菱目前有可能正在研發類似的傳感器供F-15和以後的F-X戰鬥機使用,只不過F-15MJ沒有配備IRST傳感器就要令筆者對於日本航空自衛隊面對中國隱形戰機威脅的能力打一個問號了。
北美 國際秩序 宏觀政經
美國晶片零件製造商Entegris 將倍增台灣投資達五億美元 證美台政經命運緊密連結無可避免
雖然美國國會在六月通過《美國晶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然而即便是私人企業有意利用政策優惠重返美國本土,這些優惠都可以説是鞭長莫及。在現有市場力量的運作底下,臺積電的强盛,將台灣和美國的國家安全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國際秩序 東亞
日本越南元首防長本年度第三次見面商討合作 中國南海動靜成爲兩國最大公約數
可以說中國的舉動成為了日本越南雙方關係的催化劑,預料未來雙方將會有更多的發展,對抗中國區內影響力仍然會是兩國合作的主軸。
南亞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亞
AUKUS:不止潛艇軍售,是西方印太戰略聯盟再定義
美國、英國、澳洲未來可拓展的,不管是在尖端技術的合作交流,還是於太平洋的聯合作戰行動,亦只會比QUAD來得廣泛而深遠。可以說,單單從澳洲背棄與法國柴油混能潛艇交易的角度去看此盟約的話,不過是管中窺豹,只知一二而已。    
多媒體訪談
【地球事圓的】話說世界-超高齡社會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陳希彤前擔任 RTHK 香港電台 節目《地球事圓的 RTHK》嘉賓主持。   【尹子軒/陳希彤】全球已發展地區都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各地如何應對?高齡化能否帶動銀髮經濟?日本、德國為何會有長者「孤獨死」(在家死去無人知)?如何改善照顧者政策、城市規劃,令社會變得更長者友善?   詳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gGWwN3Lo0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歐盟醫療資源政治經濟學:疫病曝露了什麽問題 意大利又要脫歐 和中國共譜一帶一路美夢嗎? 歐盟、北京、羅馬的抗疫攻防戰 武漢肺炎疫情是歐盟整合不足的體現和繼續深化的契機 歐盟政經生態進化 還看降伏病毒成敗 法美研煙草疫苗抗新冠病毒 歐盟進入“大重建”時代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中東/中亞 北美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IFIMES】The Nuclear future of East Asia
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因為被中國和北韓兩個核武國家圍繞,日本、南韓和台灣所處的地理位置理所當然地讓它們實施核化,而日韓台在短時間內均見證了自從冷戰以來急速增長的軍事威脅。   Viewing from a realist perspective,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have always been a valid argument for their nuclearization—being…
俄羅斯 北美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亞
【明報特約】烏克蘭局勢連結德國東歐 歐盟南海佈置齊備 歐美連綫圍堵中國成既定現實?
當北京開始將更多的籌碼壓在俄羅斯身上,克里姆林宮在東烏克蘭對於歐盟的武裝威脅就成爲了中國在東歐和德國的政治負資產;而南海地區中方對於歐盟積極耕耘的經貿利益的威脅,在美國回歸印太平洋地區的大戰略底下,西歐海權大國們也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向北京施壓——的確,中歐之間的合作空間仍然存在,但是,在歐洲内部利益一致,加上美歐利益高度一致的當下,中美歐三大板塊的競爭,短暫地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
多媒體訪談
【地球事圓的】話說世界-必修科存在的原因和背後;QUAD –四方安全對話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秘書長陳偉信、研究員李紫楓早前擔任 RTHK 香港電台 節目《地球事圓的 RTHK》嘉賓主持。

【尹子軒/陳偉信】不同國家地區的必修科各有不同,必修科的制訂,往往關係著經濟或未來的發展。如非洲國家烏干達,不少學校都將中文列為必修科,因社會認為對中文的需要越來越大;哲學是法國高中必修的科目,反映注重多元及獨立思維,以及透過教育培育人民的特質。

【李紫楓】由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上星期首次舉行元首級峰會。是次多邊峰會由美國總統拜登主持,被視為是要平衡中國於印太地區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不過峰會主要的討論,圍繞疫苗供應及氣候變化等,並沒有特別針對中國的內容。有分析認為,QUAD未來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會逐步增加。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亞
【信報特約】安倍時代終結 日本真的「回來」了嗎?
置身一個對歷史問題相當敏感的區域內,如何同時推進「強大的日本」和「積極和平的日本」兩套說法,確保日本不會淪落成「二等國家」,但又不失其「熱愛和平」的精神面貌,似乎仍然是「後安倍時代」的挑戰。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東盟
【信報特約】終戰75年,日本、東南亞能夠建立自主路線嗎?
即使「中美新冷戰」的說法不能完全捕捉「舊冷戰」壁壘分明、意識形態對碰的二元格局,但無論如何,兩大強國對碰的局勢,都對日本這類中等強國(middle power),或是東南亞十國這類中弱國家(middle-to-weak power),都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趁著終戰75週年,筆者希望回顧這些國家怎樣嘗試避免捲入大國衝突,並嘗試探索「第三條路」的可行性。
中東/中亞 北美 南美 地區研究 多媒體訪談 宏觀政經 東亞 歐盟 非洲
[國語] 【The Glocal x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 全球政經每月精讀 系列】2020年4月

今個月的全球政經每月精讀系列,與平時一樣我們挑選了The Economist、Financial Times、Foreign Affairs等各大主流政治經濟媒體的精選文章,以簡介形式與各位讀者分享。 本月的文章精讀主題是武漢肺炎如何影響全球各國的經濟及政治局勢。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信報特約】東奧延期 運動員備戰大受影響
人才濟濟的運動強國自然傾向希望重新選拔以確保自己能派出最多有望衝擊奧運獎牌的運動員,但那些旨在參與居多的參賽單位,以及勉強拿到奧運參賽資格的運動員較抗拒重新確定奧運參賽資格實不難理解。這個問題註定難有完滿的答案,我們或許很快就會看見各國奧委會在這個問題上爭持不下,以及同一個國家不同的體育總會就這個問題持不同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