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特約】第三條推動沙地改革道路存在嗎?
其實,大部分學者和評論員批評拜登調整沙地政策不應停留在現階段的主因,是他們相信美國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向沙地施壓的民主大國。理論上,若然既沒法扳倒沙地王國,又不欲沙地改善人權的進度裹足不前,唯一的途徑是尋求第三條推動改革的道路。可是,眾所周知,美國總統拜登的年事已高,他很有可能只是美國的「臨時總統」,反而沙地王儲4年後仍值壯年,他大可採取戰略忍耐的應對方式靜觀其變。認為拜登有力威逼利誘沙地落實徹底改革的想法,無疑過於樂觀了。
作者多番援引阿富汗亂局做例子,說明即使坐擁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失諸教育,也會淪為赤貧之邦;民不聊生讓人喪失共存價值,最終只會威脅國家、區域、乃至世界和平。Sangdel呼籲國際社會與政治領袖正視教育議題,冀相繫民主制度之力,好使每個人不單能自我實現,在「全球化」下更能整合出多元而彼此尊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由 “IFIMES”、 “Modern Diplomacy” 及“European Perspectives” 等歐洲國際關係智庫以及期刊主辦的「From the Victory Day to Corona Disarray: 75 years of Europe’s Collective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System」 專題研討會於2020年7月1日圓滿結束,感謝各方的參與及支持。在此感激歐盟執委會副主席Margaritis Schinas和前奧地利總統Heinz Fischer等政界、商界及學術界人士的分享,The Glocal及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期望透過協辦今次活動,加深大眾認識戰後歐洲的集體安全和人權問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