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特約】中東兩大國借俄烏戰爭展示自主外交定位 力爭擺脫美國影響力
俄烏戰爭勝負尚未可知,但即使俄羅斯最後敗走並引致普京下台,對沙阿兩國來說,俄羅斯已經在兩國押上了利益,不論結果如何也必定是最終贏家。這不代表兩國將會離棄美國(只要石油美元和伊朗仍然存在,兩國也沒有這個能力),但當土耳其成為了「北約孤狼」,以色列得到《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加持後開展外交新一頁,沙阿兩國也不過是借俄烏戰爭,進一步爭取更多自主權。
俄烏戰爭勝負尚未可知,但即使俄羅斯最後敗走並引致普京下台,對沙阿兩國來說,俄羅斯已經在兩國押上了利益,不論結果如何也必定是最終贏家。這不代表兩國將會離棄美國(只要石油美元和伊朗仍然存在,兩國也沒有這個能力),但當土耳其成為了「北約孤狼」,以色列得到《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加持後開展外交新一頁,沙阿兩國也不過是借俄烏戰爭,進一步爭取更多自主權。
本刊研究員楊庭輝早前擔任 RTHK 香港電台 節目《地球事圓的 RTHK》嘉賓主持。
【楊庭輝】伊朗與中國上月底簽署為期25年的合作協議,但未有公布詳情。外界估計,協議除關係經濟領域外,亦可能於軍事上有合作。而就美國重返伊朗核協議的會談,本周舉行,有分析認為,中伊簽署協議及能否重啟核協議,對六月舉行的伊朗大選起關鍵作用,同時亦可能於中東掀起新一輪軍備競賽。
敘利亞內戰持續了 7 年,國家雖飽受戰火蹂躪,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輸家。經濟行為者如國家寡頭精英、流亡企業家、新興「暴發戶」,其重要性卻一直被忽略 —— 特別是後者。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為「暴發戶」帶來了國難財,使他們由寂寂無名的小商人,搖身一變成坐擁千萬生意王國的企業家。此一變,促進了新的經濟向上流動,憾動了舊的商界精英結構。
自 1970 年蘇丹卡布斯上任以來,阿曼的外交政策始終如一:第一,獨立自主。維持外交行動的自由,盡量不受海灣國家盟友及伊朗的制肘;第二,敦本務實。在英美西方列強與區域強權的利益間遊走,在不得罪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把國家利益最大化;第三,中庸之道。面對衝突時,盡量以外交手段代替開戰,必要時以中間人身份平衝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