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特約】熊與龍的惡棍同盟?新絲綢之路上「中俄暗戰」的鬼胎合縱
對此,作者以「權謀之合」(Marriage of Convenience)、合作而不結盟來形容中俄關係的本質,最合適不過。俄中兩國憧憬的國際秩序,就是傾和非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模式,外交思維充滿推倒歐美西方霸權的共同想像。他們挑戰「歷史終結論」,對自由主義嗤之以鼻,視之為損害國家主權及文化多元的洪水猛獸,主張機關算盡的現實主義,國家利益才是最重要。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早前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尹子軒】要理解現時美歐中三方博弈,得將世界想象成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大板塊。尹子軒認為,雖然美國總統換上了更為著重多邊主義的拜登,然而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已經將歐盟內聚力大幅提高,歐美之間也不存在所謂「理所當然的同盟關係」。 在美國敵意底下,北京渴求獲得戰略性盟友,而這背景就為歐盟提供了可乘之機:之前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就是北京忽然大幅讓步的成果。對歐盟而言,香港問題並不是主要戰略目標;東歐白俄局勢,甚至土耳其東地中海的局勢重要性都比香港大得多;但因為把香港作為棋子有利於歐盟對華博弈,所以香港在歐盟整體戰略上仍佔據一個位置。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早前接受美國之音訪問。【尹子軒】牽動波羅的海國家利益的首要國家,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在中東歐沒有想像中重要。 立陶宛與愛沙尼亞這些國家非常親自由主義,2020年香港發生的事件,她們會將經歷連結以前與蘇聯的經歷上,例如立陶宛在國會有支持西藏人權組織的小組,這些國家取態不親中,反而與中國有很大距離。經濟方面,她們在歐盟內算是新興經濟體,在與中國會議上有時會出席合照,但她們不一定要買中國賬。要買賬,首先也是看美國,再看俄羅斯,再之後才看中國。 即使習近平上台後在「17+1」的機制,與中東歐國家有經濟合作,但以捷克為例,中國早前與捷克總統澤曼達成投資協定,聲言至2020年,北京會在捷克投資超過2千億捷克克朗,不過中國至今開出的支票仍未兌現,中國「走數」亦令歐洲國家與北京保持距離,另一方面,中國仍然較看重在西歐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