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庫重溫

Uncategorized
【筆陣】「挑戰式穩定」:金正恩的「外交新思維」與東北亞局勢
馮智政/沈旭暉   韓國成功發射火箭後,朝鮮核試已是如箭在弦,東北亞似乎再次陷入緊張。這時候,中國政府在2013年1月下旬,令西方輿論意外地與美國等一致通過聯合國安理會2087號決議案,譴責朝鮮政府去年12月以遠程火箭發射衛星,並要求朝鮮不再使用彈道導彈技術及核試,而這議案最令人關注的是,它連帶將朝鮮宇宙空間技術委員會(KCST)及六間相關機構與四名相關個人,也列入制裁對象。雖然中國駐安理會代表李保東表示,中國已經大幅修改安理會最初草案中的制裁和措施,強調單靠安理會決議案及制裁,不能解決朝鮮問題,不過,依然同意決議案。 朝方得悉中方及安理會決定後發表聲明,指「連應當帶頭建立世界公正秩序的大國也被美國的專橫和強權所壓抑,糊塗得甚至不惜拋棄必須堅持的起碼的原則」,暗諷中國向美國傾斜。同時,朝方繼續單方面退出六方會談及《9.19共同聲明》,稱「朝鮮將繼續發射的各種衛星和遠程導彈、將進行的高水平核試驗」。  表面上,這些中朝關係的推進,容易令不少評論認為朝美對抗格局激化之餘,連帶中朝兩國關係也將逐漸改變,區域不穩定原素進一步增加。但這是事實嗎?   比較十八大前後的中國對朝政策 事實是,中國以往不只一次在安理會同意制裁朝鮮,而朝鮮也不是第一次不點名批評中國。除了是次決議案外,在過往安理會對朝12次通過的決議案中,2006年的1695號為反對彈道導彈技術及禁運相關製造物料,同年1718號就反核試實施制裁,2009年的1874號就反核試實施制裁,都得到中國支持。可見,中國代表在2087號決議案,只是跟隨過往決議慣例。誠如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再建中國對朝鮮半島優先順序》報告,中國長期堅持「不戰、不亂、無核」的朝鮮半島政策目標,優先次序依次為維持和平、局勢穩定及無核化,也就是說,中國主張在沒有軍情行動,不刺激或助長韓國的情況下,實現無核化。這些政策的先後次序是會因應試舉而調節的,但無論在甚麼時候,朝鮮政府的彈道導彈技術,都正正違反上述第二優先的政策目標。 另一方面,平壤政府雖然不斷射火箭、又揚言核試,但2012年金正恩上台後,也曾向奧巴馬送上橄欖枝,即所謂「閏日交易」(Leap-day Deal)。交易的背景,還是源自朝鮮的糧食危機:根據聯合國《2010世界糧食不穩定狀況》發展報告,朝鮮已被列入22個「慢性糧食危機國家」之一,而「糧食危機國家」是指其國民營養不良的比例,比其它發展中國家的高出三倍。在金正日時代後期,朝鮮曾推行貨幣改革政策而失敗,引起嚴重通貨膨脹,糧食價格自此嚴重超過平民可負擔的水平。加上2012年前後,朝鮮發生五、六次天災,被喻為「朝鮮糧倉」的黃海道、平安道、平壤等地嚴重乾旱,同時平安南北道、慈江道、咸鏡南道和江原道等也遇上大洪水,造成20萬人失去家園。丹麥人道組織Mission East董事總經理Kim Hartzner更稱,2012、13朝鮮糧荒災,可比礙1990年代糧食危機的規模。 這背景下,在2012年閏日,金正恩提出「閏日交易」,以暫停試射換取240,000頓食物。韓國延世大學學者John Delury為金正恩這「原子能監察換240,000頓餅乾」的外交政策而感到驚訝,多少代表韓方對金正恩務實一面的感受。可見,朝鮮脫離六方會談始終只是姿態,而不是長久的外交冷峰。   金正恩的新政與改革 同樣不能忽略的是,曾留學瑞士的金正恩上台時,不斷高調地展示的開明印象,無論那有多少成分是宣傳,都還是教人有點刮目相看:先有疑似少女時代的牡丹峰樂團獻唱,再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米奇老鼠參與音樂會(迪士尼稱並未授權所以應該為「山寨米老鼠」),可視為金正恩用各種西方文化圖騰去宣傳自已「思想開放」、「傾向資本」的態度。而為挑戰黨內元老的牽制,金正恩已在上年撤換10名朝鮮內閣部長。2013年,朝鮮打破實行多時的外國人手機禁令,容許外藉人士可攜帶手機入境,也可撥打國際長途電話,甚至研究開通3G手機上網。Google執行董事長Eric Schmidt更聯同其它Google高級管理人員,及美國前新墨西哥州州長Bill Richardson在一月下旬前往平壤的金日成綜合大學,作為朝美第二外交破冰的一環。這些動作雖然還是有極大局限,但畢竟說明金正恩除了堅持個人崇拜,還嘗試向體制內注入新原素。 在經濟方面,金正恩的高姿態也不少。朝鮮勞動黨早已經向民眾說明,金正恩推動的經濟改革「即使失敗也不要緊,如果人民對政策不滿就應該作出改變」,表明了改革的決心,而近日他還把改革焦點轉向體制內部的官僚主義。雖然金正恩及他的團隊沒有用過「改革開放」等字眼,但不少分析都指他在摸著石頭過海,而逐步對外開放,正是「有朝鮮特色的改革開放」。 誠如美國學者Seung-Ho Joo在期刊《太平洋焦點》(Pacific Focus)撰文表示,朝鮮欠缺制度化的傳承,政治風險隨著傳承已增加,這致命的缺點讓平壤政府只有改革或倒台兩條路。金正恩的新政,正正回應了這一種的改變及預測。   延續金正日外交,也能為六方會談打開對話空間 …
Uncategorized
【日韓專欄】北韓第三次核試觀察
北韓無視國際警告,在週二早上,進行第三次核試。不少周邊國家錄得北韓北部豐溪里的劇烈搖晃,強震達到5.1級。根據南韓軍方估計,今次北韓核試威力相當於6至7千噸黃色炸藥(TNT)的爆炸力,比早前在2006和2009年的核試驗威力要大。 矛頭針對美國 平壤一早透過官方媒體,將是次核試的矛頭,指向美國,也把聯合國安理會的2087號決議案,視為美國最大的「安全挑釁」。平壤選擇在奧巴馬宣讀第二任政府的第一份國情諮文之前,進行第三次核試,是向美國政府表明,她會在未來一年,營造「北韓已擁有第三次成熟核試成功」的局勢,考驗本已傾向向平壤對話的「奧巴馬——克里」配,更要迫使美國承認北韓已經成為一個擁有核子能力的強國。 加強國內個人崇拜 選擇在2月中進行第三次核試,有助金正恩在國內建立更強勢的個人崇拜形象。自上年金正恩接任,在已故領導人的重要紀念日子上進行對外的挑釁行為,成為金正恩一大政策特徵。一來可製造節日的高漲氣氛,也可吸引國民對這位新領袖的愛戴。 上年4月14,日北韓選擇在已故金日成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前夕發射火箭,就為了此兩目標。今次核試,也有著相同目的——2月16日,是其父親金正日的生辰紀念。 當然,金正恩也能靈巧地運用挑釁行為,作國內宣傳之效。當北韓成功發射「光明星三號」衛星以後,個多月來,國內官方媒體大加渲染,以金正恩成功為北韓帶來科技突飛猛進成績的宣傳海報、廣告和紀念品也在國內相繼出現,在在突顯這位北韓新領袖對使用軍事「挑釁」達致提升個人形象和個人崇拜的迷戀。 改變制裁的方式? 不到兩星期前,聯合國安理會鮮有地在中國的贊同下,就北韓在上年12月時進行的「衛星」發射事宜,達成安理會2087號決議案,加強對平壤政府的經濟制裁。但是,北韓就是不愛理會,無視聯合國的制裁下進行第三次核試,顯示出這份決議案,欠缺阻嚇力。 安理會自2006年金正日首次進行地下核試以來,一直採用相同的制裁模式,即以制定有關核和導彈技術商品禁運的清單、主動扣查可疑與北韓貿易的船隻、或把多位牽涉到平壤對外貿易的官員和公司加進黑名單。但是,7年以來,不論是安理會的1718、1814,或是近期的2087號決議案,都未有針對性地把這類制裁措施優化或多元化,這是當下國際社會需要反思的。 觀乎多年來,有效阻嚇北韓的挑釁,似乎只有一次。2006-2007年,國際社會透過中國政府的介入,凍結一些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北韓公司的資金,打擊北韓主要對外透過洗黑錢和黑市買賣的金融交易渠道,才成功迫使平壤短暫選擇妥協。當下,美國和南韓方面早已表明,當北韓進行第三次核試後,會極力遊說北京支持公開有關北韓在中國相關的金融公司的資料,相信這也是非軍事層面的唯一手段。 美朝關係走進冰點 北韓於2012年,兩度發射火箭。平壤已展露出不顧犧牲與美國的關係、緩和國際氣氛的機會及達到合作的可能。一年內,多次違反協議,亦可見北韓已不再視成功與美國簽訂「美朝互不侵犯協議」為重要外交考慮,轉而透過加強與美國的敵視和強化國內民眾對金正恩政權的擁護,以延續國家危機感,從而合理化軍事準備與單向的國民教育。 北京的尷尬處境   過往的兩週中,中國外交斡旋未有停止。多番外交嘗試,也未能阻止北韓的核試,同樣標誌著中朝關係出現新危機的先兆。 雖然,中朝友好關係依然維持,中國核心戰略利益看似無礙。然而上月,當中國簽署了應對北韓上年火箭發射危機的安理會決議案,已可見習近平接任以來,面對著北韓對周圍地區的挑釁行為,中國再沒有昔日盲目護朝的取態,轉為務實處理和有條件合作、援助的中朝關係。 相信,在北京眼中,當面對遠比導彈發射的危機更嚴峻的挑戰,就應重新考慮支持以安理會為領頭的制裁方案了。 近日,連《環球時報》在內,不少內地研究對朝關係的學者,都一面倒在輿論上表示,北韓進行第三次核試對鄰國「百害而無一利」。相信北京政府也只能加入,由「美日韓」三國領導,針對北韓核試的「加強版」決議案。 更有可能,中方會逐步協助美國,由提供有關北韓在華貿易的資訊,到推動金融制裁北韓等。當然,北韓也會預知這樣的風險。故此,短期內,他們會派出特使訪華,以圖修補中朝關係,確保北京對平壤的安全和經濟承諾。根據以往的發展趨勢,北京應會擁有兩手的政策準備,一方面支持安理會的制裁,也會維持一定程度對北韓的地下貿易合作,和繼續現已開展的經濟特區合作計劃,然而,這也會變相對制裁北韓的影響,打上折扣。 南韓政府面對的危機 外界一直期望,朴槿惠的「信任政治」能改善未來五年兩韓關係,但在接任之際,北韓就連番拋出火箭發射和第三次核試的危機,可見金正恩已否認與南韓有改善關係的可能性。這迫使南韓新政府陷入了「對北政策再次落後於對手」的險峻形勢。 另外,每一任南韓總統落任前,都會就與北韓建立協議,希望名留青史,就像早前的盧武鉉、金大中和金泳三。然而,就在只有十多日便卸任時,金正恩向南韓國民表達訊息,李明博終歸還是在過去五年的南北韓關係中一無建樹,未能對朝鮮半島帶來貢獻。 核試,可以說是對這位南韓總統留下壞名聲的一步棋,也是對其國家之挑釁,更是對南韓國民的威脅:北韓要他們就支持保守派總統,負上一定代價。
Uncategorized
【日韓專欄】制裁北韓新決議的利與弊
事隔北韓發射光明星衛星1個多月,聯合國安理會經過多番爭論後,最終在一致贊成下,就北韓發射衛星違反安理會1718和1874號決議案的懲處達成共識,向北韓頒布2087號新決議案,進一步加強對北韓就導彈技術物資貿易的制裁。 這份決議案的里程碑意義在於,它是多年來首次就北韓違反安理會決議案規管下,以決議案而不是主席聲明的模式下向北韓施壓。此外,北京政府也鮮有地贊成這份就 進一步制裁北韓的國際文件。然而,以舊酒新瓶的決議案方式來制裁北韓,能否有效阻止她再進行導彈或核試驗,是該文件真正更值得討論之處。 單以新決議案的內容解讀,它的確有助強化打擊北韓再次進行火箭發射的功效。根據南韓國防部發言人所解釋,2006年與2009年簽訂的兩份決議案中,明顯未能堵塞北韓透過與第三國家(中國與歐洲)中獲得發展導彈技術中需要的高技術物資。 制裁實踐能力成疑 四名與北韓導彈物資來源有關的商人、六項涉及高科技火箭發展的物資,也增添至新一份聯合國安理會制裁北韓的決議案上,凍結他們在外國的資產、禁止他們入境他國和阻止其他國家或公司向北韓出口有關物資。 此外,決議案更指明該黑名單的內容會因應北韓的行動而不斷進行更新,表示假如北韓進行第三次試射後,將會再進一步推動更嚴厲的制裁行動;表面看來,它比以往兩份決議案從內容涵蓋上,確實有進一步施壓的迹象。  可是,在實踐的有效能力上,卻未免與前兩份決議案的分別不大。例如在形式上,也只是維持針對個別涉及北韓對外買賣有關高科技物資的個人和公司的黑名單,以及禁止北韓從事有關武器貿易的制裁,未有增加任何新形式的打壓行動。 談判墮入惡性循環 此 外,就個別人士和公司的黑名單上,北韓大可輕易透過改名和開設新公司來避過聯合國的監察。就算在黑名單羅列的項目上,相信也只是北韓龐大黑市武器貿易網絡 上的冰山一角而已,絕不足以破壞北韓發展導彈和核武器的物資供應來源。更大的問題是,在要求登上與北韓貿易有關船隻檢查的安排也只屬建議,並無強制執行的 能力,這些都是新決議案中未有根治的問題。 同時,北京也只是在技術層面上,妥協地贊成此份決議案,皆因北京政府也深知單靠這些制裁根本對打擊 北韓的導彈技術發展未有任何阻嚇力,更只會把北韓推至這個「導彈試射→經濟制裁→核試驗→加大制裁力量」的惡性循環之中,不是有效解決北韓發展導彈和核力 量的基本問題。所以,就是要向國際社會「交代」,也在維護北韓政權穩定的條件上,北京算是盡力討好兩方立場。 在經過多次使用制裁施壓方式未 見效果,維持有限地運用經濟封鎖北韓的老調重彈,只會迫使北韓再次走到牆角,以核試驗等挑釁行為摧毀在朝鮮半島改善氣氛的可能性。這種發展方向已在安理會 決議案公布不到兩小時後出現:北韓宣布將以第三次核試驗來應對以美國為首的安理會制裁方案。當然,依照現時東北亞的外交環境,再一次核試將會對已在決議案 上支持美國的北京政府處於更尷尬的境地;這也是北韓不願意犧牲的盟友信任,因而就北韓會否進行第三次核試,也有正反立場。 北韓仍須依靠北京 正 面來看,北韓不會冒進推動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因為自從2011年當炮轟延坪島以後,南韓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聯手加強對北韓的經濟制裁,誘使中國已成為北韓最 大的經濟援助和貿易夥伴;每年平均提供30至40萬噸糧食和50萬噸原油,是中國維持北韓國家經濟的主要命脈。因而,斷言金正恩未敢把這段關係押在核試驗 上;畢竟在可預見的五年間,新任南韓總統的朴槿惠的朝鮮政策也不會作出大調整,對北韓重啟經濟援助之時依然遙遙無期,北韓還是需要在中長期下維持對北京的…
Uncategorized
【日韓專欄】為何南韓沒有好啤酒?
有旅韓經驗的旅客,大概會對這個有豐厚飲食文化的國度,垂涎三尺。特別是圍滿枱上一小碟「伴菜」的精巧小吃。辛辣帶爽的泡菜、生切的彈牙八爪魚,碟碟精彩。 在這些既精彩又奇異的韓式美食背後,正所謂要「配佳餚,就要找美酒」。南韓的飲酒文化也在東亞地區享負盛名,平民燒酌與傳統韓式米酒也是適合與一眾燒五花豬肉和牛肋骨一同享用的絕配。 然而,與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不同,南韓的啤酒文化雖然不亞與其他地區,專門售賣韓式炸雞與啤酒的食店也非常流行,但相信曾經有在南韓旅遊的人也了解,南韓的啤酒絕對是所有亞洲地區國家中口感與味道最差的,更比不上使用英國釀製器的北韓大同江啤酒。原來,歸根究底,也是與政府與商業運作模式有關。 南韓的啤酒市場歷史 一直以來,南韓國內的啤酒市場都是由兩間大公司所壟斷——Hite-Jinro與Oriental Brewery。Oriental Brewery屬南韓一大財閥斗山集團 (Doosan) 所擁有,自1952年起成立的Oriental Brewery,是南韓當下最大的啤酒生產商,市場佔有率達55%,它們當中生產了 OB、Cass與Cafri lagers等本地品牌啤酒。相對而言,Hite-Jinro則是南韓第二大啤酒生產公司,佔餘下的45%市場比份,當中生產了包括Hite與Max兩大主要南韓內銷啤酒。 從價錢上看,兩大南韓國內啤酒也一向以價錢便宜取勝,一小支的啤酒大概只需 $1800南韓圜 (即港幣 $12),但一般進口的西方啤酒,如健力士 (Guinness) 的售價卻要$8000 – $15000 南韓圜 (即港幣 $56 – 105)。所以一般而言,國內平民都以消費本土啤酒為主,甚少購買外國啤酒。…
Uncategorized
【日韓專欄】解讀朴槿惠的外交理念
宿命論是今屆韓國總統大選中的關鍵詞,出身自前韓國軍人獨裁者朴正熙之女兒的朴槿惠,在剛剛過去的總統大選中獲得破革性的超過五成票數的支持,當選成為首位以女性身份、並兩度入住青瓦台的韓國國家元首。韓國社會在經歷五年保守派李明博的領導後,輿論一面倒對現任總統的強烈批評,一直對同屬保守派 (新世界黨) 的總統候選人朴槿惠的選情帶來隱憂。然而,或許是民主黨對手的文在寅競選策略失敗,抑或是國內一般民眾對朴正熙還留著一份複雜的懷念情感,朴槿惠成功首次協助保守派別建立十年任期的歷史任務,對不少國內政策也有一定的延續保證。   相對於國內政策,朴槿惠的外交理念有更宏觀的背後結構,當中包括她個人的歷史經歷與風格、大選前競選辦外交政策委員會的理念藍圖、當選後外交政策人事安排的傾向和當前的東亞區域因素,都是組合她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力量來源。把以上各項變量一一拆解,便能更透徹地理解朴槿惠所高舉的外交政治邏輯。   個人經歷與外交思維 出生於1952年的朴槿惠,是前韓國軍人總統朴正熙的長女。自九歲起朴槿惠便與「青瓦台」結下不解之緣。那一年,他的父親朴正熙成功透過軍事政變,奪得國家元首一職的權力,並且搬入這個象徵韓國政治權力核心的圖騰。在她短短生活在青瓦台的十多年間,個人成長背景對朴槿惠的政治理念有啟蒙性的影響。   首先,面對著父親朴正熙曾遭兩度被北韓特務暗殺的衝擊,影響了她衡量朝鮮對韓國國家安全的憂患意識。當1974年韓國光復紀念日上北韓特務文世光錯誤暗殺了她母親陸英修後,代母擔當「第一夫人」角色的朴槿惠,也從次事件後洛下與韓國政治的印。一方面是父親朴正熙在當其母陸英修中槍後的的冷靜反應 (當時樸正熙正在演講中,暗殺事件後他仍然堅持留在講臺上完成演講),孕育出她一種對危機爆發時處變不驚的政治素質;此外,朴正熙事後也刻意栽培她成為將來接繼他政治權位的唯一繼承人;同時,外出訪問的外交經驗對她的個人政治歷練也有深遠影響,更可以在外國政圈中建立一定輿論認識和形象。例如她曾出訪到美國的夏威夷,以一口流利的英語,在慶祝韓國僑民移居夏威夷的五十周年紀錄活動中進行演講,令不少西方政要對這位年輕獨裁者長女形象另眼相看。   七十年代曾短暫留學法國格勒諾布爾第二大學的朴槿惠,對西方社會文化有一定理解。雖然因母親遇剌後回國,但五年間的政治歷練驅使她以父親的政治形象自居。就在1979年當其父被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暗殺時,她當下反應「我們國家邊界安全嗎?」甚有她父親當年亡妻的堅強影子,也反映出她繼承了亡父對朝鮮威脅的潛意識。   朴正熙被行剌後,朴槿惠在青瓦台的歲月也暫告一段落。二十多年間,一直過著極低調生活的朴槿惠。在1998年韓國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選擇回到傳媒的鎂光燈下,走出來參與政治活動,加入保守派別的大國家黨,並成功當選為國會議員。就在她當議員的生涯中,她曾破天荒地出訪平壤並與金正日會面,也曾出訪美國作大學演講,堅持美韓聯盟對區域安全的重要性。這些經驗都使她在外交思維上,以較務實的作風維持對韓國最有利的區域定位,避免意識形態與其他不必要的紛爭。   信任政治與朝鮮政策 見證著現任總統李明博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五年間弄得焦頭爛額後,同屬執政「新世界黨」的朴槿惠早於2011年10月時,在國際關係雜誌《外交事務》 (Foreign Affairs) 已撰文講述其對北韓政策的思維,以 「新的韓國」 (A New 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