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中亞

中東/中亞 俄羅斯 國際秩序 宏觀政經 歐盟
【明報特約】西方經濟上援烏抗俄的三大關鍵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歐日等西方陣營國家先後在軍事(及經濟)上支援烏克蘭,也實施針對俄羅斯能源業及金融業為主的制裁措施,不過源於歐洲長久以來依賴入口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加上德國和匈牙利不願意對俄羅斯過份強硬,歐盟早前的制裁俄羅斯政策力度遠不及美國。經過了5月30至31日的歐盟峰會後,歐盟推出第六輪制裁俄羅斯措施,最受外界注目的部份,是歐盟各國同意合共減少九成(詳情下文另述)入口俄羅斯石油,以及歐盟與英國聯手禁止歐英的保險及再保險公司,為運載俄羅斯石油的油輪提供保險。歐盟這一輪公佈的制裁措施,較對上五輪更集中和更加徹底,但由於政策執行需時,加上俄羅斯能源產業並非單純因西方制裁便會(短期內)被削弱,最終會否對俄羅斯經濟帶來致命衝擊,宏觀來看可從三大方向觀察。
中東/中亞 俄羅斯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聯合早報特約】土耳其反對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背後的盤算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徹底改變歐洲地緣政治的局勢。原本成為中立國多時的瑞典和芬蘭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早前正式提交加入北約的申請。不過,兩國加入北約的過程難以一蹴而就— 按照加入北約的程序,加入北約的國家需要全體成員國一致同意方可批准加入,但瑞典和芬蘭提交申請後,土耳其隨即高調作出反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反對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既有報私怨的嫌疑,亦有平衡俄方與西方勢力的現實考慮。埃爾多安對瑞典和芬蘭認爲支持居倫運動、庫爾德工人黨及為土耳其異見人士提供政治庇護甚為不滿。土耳其是次反對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的過程中,亦順道重申兩國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   土耳其因對異見分子風行雷厲的政治清算導致與西方交惡亦非一日之寒。美國曾因而以暫停向土耳其出售F-35的計劃、停止為土耳其的F-16進行升級和制裁土耳其的軍工業等措施作爲回應。土耳其向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導彈,以及聲言購買俄製戰機,都有令美土關係更為緊張。早有評論認為,由於土耳其已愈趨靠攏俄方,所以北約聯盟已是名存實亡— 然而,這亦並非事實的全部:北約也好俄國也罷,統統本就不過是埃爾多安希望借由戰略地位勒索的對象,而軍事行動受阻的克里姆林,正將是“蘇丹”的下一個獵物。
(Source: Unsplash, by Maria Oswalt)
中東/中亞 宏觀政經
【UDN轉角國際特約】消滅獨裁多少錢?歐美「全集中制裁」俄國的三重困局

極度理想主義的想法,是西方透過全球自由貿易和強硬制裁的方式軟硬兼施,使獨裁政權逐漸走向式微。然而,全球自由貿易亦導致西方在經貿和能源上有愈趨倚賴數個獨裁政權的跡象,導致同步強硬制裁它們面臨諸多掣肘。具體而言,當初西方國家強硬制裁伊朗只是建基於它們和俄國的關係仍未惡化至今天的地步。如今伊朗的政局發展愈趨極權化,西方卻需考慮解除對它的制裁,遑論在人權問題上向沙烏地強硬表態。

事已至此,西方短期內要同時強硬對付俄國、伊朗和沙烏地無疑是天方夜譚。事實上,歷史經驗也不止一次告訴我們,把獨裁政權盡數殲滅是異想天開的事。

(Source: Unsplash, by Meg Jerrard)
中東/中亞 宏觀政經
【明報特約】俄烏戰形勢未明 土耳其平衡外交受考驗

土國對烏方的支持一直是姿態多於實際,例如其反對俄方吞併克里米亞的形式僅限於口頭譴責;此外,土國在俄方向烏發動戰爭後數天才封鎖黑海,俄方對此已有足夠時間應對。尤有甚者,土國不僅拒絕跟隨西方制裁俄方,更在歐洲最主要的人權組織「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表決通過開除俄方會籍中投下棄權票,土國官方解釋是制裁俄方只會幫倒忙。

Source: Unsplash, by Ekrem Osmanoglu
中東/中亞 宏觀政經
【明報特約】中東兩大國借俄烏戰爭展示自主外交定位 力爭擺脫美國影響力

俄烏戰爭勝負尚未可知,但即使俄羅斯最後敗走並引致普京下台,對沙阿兩國來說,俄羅斯已經在兩國押上了利益,不論結果如何也必定是最終贏家。這不代表兩國將會離棄美國(只要石油美元和伊朗仍然存在,兩國也沒有這個能力),但當土耳其成為了「北約孤狼」,以色列得到《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加持後開展外交新一頁,沙阿兩國也不過是借俄烏戰爭,進一步爭取更多自主權。

(Source: Unsplash, by Jamie Street)
中東/中亞 宏觀政經
【換日綫特約】全球制裁、供應鏈斷、輸出通膨——俄烏戰事引爆「金融核彈」,中亞國家唇亡齒寒

俄羅斯突向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演變成一場全面侵略戰爭。「黑天鵝」地緣政治危機令不少原本認為不會爆發戰爭的觀察家們跌破眼鏡。除了生靈塗炭的槍林彈雨畫面,俄烏戰事亦衍生出一場無硝煙的經濟戰爭——全球多國對俄羅斯實施全方位制裁。摩根大通(JPMorgan)早前預測,俄羅斯第二季度將面臨 35% 的經濟衰退。以上經濟惡性循環,影響無遠弗屆,對作為前蘇聯加盟國的中亞國家的經濟傷害十分巨大,因為他們都與俄羅斯有深厚的經濟聯繫——包括貨幣穩定,外匯收入以及對外貿易三大範疇。

(Source: Unsplash, by Meg Jerrard)
中東/中亞 宏觀政經
【聯合早報特約】 土耳其內外交困 埃爾多安難安枕

土耳其可能已經到了不僅需要更全面調整國內政策,還需要外錨輔助穩住國家經濟的地步 。雖然資本管制可以成為其中一個選項,但土耳其以對外開放投資和貿易作為招徠,一旦採取這種措施會對自己造成結構性和聲譽上的損害 。

中東/中亞 俄羅斯 國際秩序 東亞
中俄重啟西伯利亞二號天然氣管道合作計劃 對抗西方合縱連橫
歷史的原因兩國實質上仍然互相猜忌,因此要依靠單單一條油管就能將雙方緊緊地綁在一起並不太現實,但不能不否認這項計劃令到雙方獲益良多之餘還能互相依靠,可以說是未來中俄合作對抗西方國家的基礎之一。
中東/中亞 俄羅斯 國際秩序
美英派出專家赴基輔應對俄國網絡威脅:俄軍入侵烏克蘭的「前哨戰」?
網攻的破壞力絕對不亞於傳統戰爭,它既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如入侵銀行系統)、也能構成生命安全的威脅(如攻擊電網或醫療機構),甚至可以充當傳統戰爭的「前哨戰」—— 通過網攻癱瘓敵方的通訊和軍事設備,在再派出地面部隊進攻⋯⋯ 如何避免俄國向烏克蘭發動這般「混合戰」,相信正是西方國家的真正憂慮所在。
中東/中亞 國際秩序 東亞
洪森將到訪緬甸 違背東盟杯葛立場為軍政府站臺
不過洪森想要透過親身會面去勸緬甸軍政府返回談判桌然後好好解決問題並沒有那麼容易,一來縱使洪森要一改東盟立場和手法仍然不能脫離東盟共同制定的「五點共識」,二來和軍政府好好談判並不是沒有試過,緬甸特使艾瑞曼便曾經和軍政府進行談判,甚至曾經有良好的結果,但最終結果是軍政府並沒有遵守承諾,「五點共識」連停戰都沒有辦法進行,亦無法見到昂山素姬,因此洪森此舉實在難以真正打破現時緬甸困局。
中東/中亞 出版刊物 國際秩序
【明報特約】中亞五國獨立30年 如何擺脫「前蘇聯國家」刻板印象?
蘇聯解體前,經歷漫長垂死掙扎,加盟國相繼退出,有些嘗試力挽狂瀾。對依賴蘇聯的加盟國來說,一時難以接受「被獨立」。直到1991年「八月政變」,成為蘇聯解體最後一根稻草。當時,除了吉爾吉斯首任總統阿卡耶夫(Askar Akayev)高調反對政變,中亞國家領袖皆保持沉默,心底盼望政變成功。可是政變失敗,中亞五國只能脫離母體獨立。1991年12月,《白拉維沙協議》(又譯《別洛韋日協議》,Belovezh Accords)塵埃落定,哈薩克成為退出蘇聯的最後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