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專欄】德國選舉制度平衡的藝術
民主政治的基本,在於政府廣納最多元化社會上聲音的同時,長久地讓政府反映大多數國民的意願並讓有能之士準確地施政。在這些準則下,觀乎近年縱使在歐債危機中受創,德國卻依舊穩健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德國的選舉和它所產生的政治制度有優越之處。
民主政治的基本,在於政府廣納最多元化社會上聲音的同時,長久地讓政府反映大多數國民的意願並讓有能之士準確地施政。在這些準則下,觀乎近年縱使在歐債危機中受創,德國卻依舊穩健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德國的選舉和它所產生的政治制度有優越之處。
今次大選中,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在東德的强勢不但點明了統一之後東西德依然存在的隔閡,AfD大選後馬上的分裂亦顯示了這個極右政黨中的溫和派有一定的政治本錢從政黨政治以外去挑動德國的極端化。
脫歐造成的經濟惡果漸顯,首相文翠珊的内閣在大選又未如預期比數勝出,被迫顧及到北愛民族統一黨(DUP)和歐盟的矛盾立場,英國本來已經充滿不穩定性的將來,將無可避免地更灰暗。
對於法國這個在歷史上保護主義盛行的國家來説,要走出目前結構性的泥潭,從過時的國家經濟主義抽身是必須的。這一次的國會選舉,雖然外界對於馬克龍有相當的信心,但是民粹的幽靈依然在波旁宮上空徘徊。
今日的歐盟,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要繼續依賴美國的庇蔭,還是靠軍事整合更新歐洲一體化進程之間的決擇,正掌握在歐盟領袖的手裏。
縱觀這些造成民粹政客當選的途徑,均不外乎招攬草根以及中產階級下層的選民,可見在西方發達國家低端工業所哺育的低技術勞工群體漸漸被發展中國家或者自動化所淘汰,行業生存空間收縮所引起的高失業率以及低工資等等的因素就成爲了推倒傳統建制的動力。
近日巴黎的勞工騷亂,正是這種反建制根源的表徵。如何處理這一種躁動,將不止是一兩届總統,甚至一個國家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