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特約】中國又贏?歐中全面投資協議的另一層解讀
由於協議文本最後須得到歐洲議會這個對人權、自由及民主價值外交異常執著的歐盟立法機關通過,假如協議最終觸礁責任也不在己方,甚至可成為下一輪談判討價還價的籌碼。因此,再多的媒體反對及美國壓力也換不來協議告吹,而歐盟在這個美國政權交接期成功換來一份歐中協議,也直接向美國及世界表明,歐盟的「戰略自主」可不是說了就算。
本刊研究員郭耀斌早前接受商台節目《晴朗早晨全餐》訪問。【郭耀斌】拜登當選後,中美關係受人矚目。此集將會前瞻美國對華政策。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及研究主任馮嘉誠早前擔任RTHK香港電台節目《地球事圓的》嘉賓主持。【尹子軒/馮嘉誠】疫情下,全球抗爭浪潮持續。經濟不平等、制度僵化、司法不公,都是民眾抗爭示威的理由。社交媒體的發展,使中產和年輕人的階級隔膜反而越趨淡化,中產或較富有的一群,不乏加入抗爭行列。另一方面,社運逐漸變得易放易收,令運動過程延長。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及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召集人陳偉信早前擔任 RTHK 香港電台 節目《地球事圓的》嘉賓主持。
【尹子軒/陳偉信】遠東,是從歐洲出發,向東行至東南亞等地,既是地理概念,亦反映十六世紀時期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觀。當時西方國家於東南亞,除了營商,於政治上亦發揮其影響力。隨著遠東地域的發展,於國際的定位亦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