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特約】成功的「小國外交」:哈薩克如何在疫情下擺脫石油,鎮痛轉型多元化經濟?
除此之外,中國亦需與內亞國家發展個別行業的陸路貿易作為對沖策略。中國的經濟戰略利益與哈薩克的經濟發展策略互相契合,對後者來說也是好事。哈薩克對農業及食品加工行業發展投入不少資源,該國官員亦曾多番揚言要令哈薩克成為「全球食物港」。哈薩克在法令中強調中國在區域與多邊外交的重要性,不無理由。
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早前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尹子軒】要理解現時美歐中三方博弈,得將世界想象成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大板塊。尹子軒認為,雖然美國總統換上了更為著重多邊主義的拜登,然而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已經將歐盟內聚力大幅提高,歐美之間也不存在所謂「理所當然的同盟關係」。 在美國敵意底下,北京渴求獲得戰略性盟友,而這背景就為歐盟提供了可乘之機:之前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就是北京忽然大幅讓步的成果。對歐盟而言,香港問題並不是主要戰略目標;東歐白俄局勢,甚至土耳其東地中海的局勢重要性都比香港大得多;但因為把香港作為棋子有利於歐盟對華博弈,所以香港在歐盟整體戰略上仍佔據一個位置。
民間信仰和習俗,各地都有所不同。有研究機構調查發現,亞洲地區於宗教上較多樣性,而不同的神明落戶到不同地方時,往往會加入地方元素,這與鞏固國家、民族的身分認同有何關係?某些地區的宗教多樣性特別高,某些地區則反之,這與宗教本身的特性、教義有何關係?世界各地的習俗如何透過節日包裝社會行為、傳承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