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歐盟

【Yahoo奇摩特約】芬蘭為何喊停「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

全民基本收入最根本的問題便在於“全民”、不加以限制。但若加以限制,卻和現今綜合援助的福利制度無異,又何需更改。即使政策背後的理念崇高,但實行的流弊和受其他措施所取替,便自然令全民基本收入淪為紙上空談。

全民基本收入源自於對社會公平的追求,支持者認為基本收入將有助於追求平等、提升生活質素。的確,此政策背後的理念崇高,但在實際操作下,問題卻比比皆是。首先,其不但造成通貨膨脹,亦增加市民對企業的依賴,結果反而令企業因而坐大、物價亦有提升之虞。届時,市民的基本收入追不上物價,反而成為政策下的受害者。而政府被迫相應提高全民基本收入的金額,轉而令公共開支增加,陷入加稅或者減福利的兩難。

芬蘭政府於2017年開始推動的基本收入實驗將在明年1月結束。(圖片來源:Steemkr)

早前,芬蘭政府已經拒絕擴大實施為期兩年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並宣報對參與實驗的付款將在明年1月結束。雖然報告在實驗完結後才會發佈,但芬蘭政府對全民基本收入的態度、實驗的嘎然而止正顯示當中暗藏的弊端。

談及全民基本收入,現今大致上有兩種論述: 作為福利制度的補助或完全取代現行的福利。

前者認為提供基本收入才能彰顯人權、平等的理念,無論貧富均受惠,並達滅貧、應對科技取代人力的生活保障。而且,在資本市場下,只有提供基本收入才令人在後基本溫飽,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機會。後者則認為以全民基本收入取代現行的福利制度,將有助減低政府在處理福利開支時的流弊,並為私營企業開拓更大市場。當市民不受福利制度的制肘、不會因工作而失去福利,便會再次投身工作,提升國家就業率。政府不再提供服務改為派錢,由市場交易取代現今政府的角色滿足群眾需要。

[adrotate group=”3″]

兩種不同的取態各有支持者,卻都忽視了各自實行的困難。 首先,若單純把全民基本收入視為補助,將會增加政府額外恆常開支,令公共財政承擔莫大壓力,亦難以持續推行。以芬蘭為例。假設芬蘭政府和實驗一樣,每月向國民派發560歐元,根據2017年551萬人口推算,芬蘭每月便需額外花費約30億、每年便高達360億歐元。芬蘭政府在2017年才剛達至收支平衡,倘若實行全民基本收入,勢必會對此高福利國家帶來壓力。而每月的基本收入更不需繳税,將進一步增加政府的財政赤字。與此同時,芬蘭政府在醫療和社會補助的開支早高佔全年總支出的一半以上 ,假若再增設UBI,將令芬蘭的福利負擔更重,又或需要削減其他方面的開支。倘若再為此而新增税收,亦不合常理。政府在提供社會福利的同時,再承擔一筆龐大的恆常開支,只會拖跨公共財政,長期不利於國家經濟的根基。

而且,政府本來已經可以透過福利政策重新分配資源,以舒緩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全民基本收入不分貧富均受惠的做法,卻使資源用在一些本不用資助的階層,令緊絀的資源更被浪費。反而,當大量金錢透過全民基本收入流入市場,自然會推高物價、更容易造成通貨膨脹,令社會反受其害。介時,當全民基本收入無法再支持市民在高物價下的基本溫飽,政府便只能再次加大全民基本收入的金額。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得不償失。

支持者認為提供全民基本收入實際上可以比現有的福利系統更省錢,主要是因為給所有人提供統一的經費,可以節省當中實施和監控的時間和成本。(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即使直接以全民基本收入取替福利系統,亦不見得有任何好處。支持者認為提供全民基本收入實際上可以比現有的福利系統更省錢,主要是因為給所有人提供統一的經費,可以節省當中實施和監控的時間和成本。政府一向以低於市價的價格提供服務,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交由市場機制去提供將更有效率云云。然而,私營企業以牟利作為目標,不會以低於市價提供服務。市民雖然有基本收入的幫助,但原本的公營服務,現在卻遠遠超出他們所能負擔。因此,政府對福利體系撤手不管,一昧把公營服務外判予私營企業,只會為私營企業擴大市場,得益的從來並非大眾 。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之間的價格差距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芬蘭的醫療服務大部份由公立醫院提供,醫療支出在2016年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9.3%,反之,美國的醫療以私營機構為主,但其醫療支出則高達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7.2%,將近芬蘭的兩倍。在如此龐大的開支下,依然有不少的美國人得不到合適的治療,覆蓋率很低。根據美國私人基金會「Commonwealth Fund」調查發現,去年約有8000萬人,由於費用太高的原因沒有去看醫生或跳過了必要的醫療護理。正可反映私立醫院只會推高價格,而不是令更多人受惠。相較之下,芬蘭的所有居民均可以合理價格享受公共醫療服務。若為了全民基本收入而破壞現有的福利體系,市民將無力負擔高昂支出,生活質素隨之下降。市場機制看似可節省福利開支,但實際上不能取代政府的角色,只會市民受制於市場定價。

[adrotate group=”3″]

芬蘭政府推動基本收入實驗的目標較接近後者主張,對象為失業者,探討基本收入能否激勵失業者重新工作、而非純粹依賴社會福利。然而,當只考慮能否鼓勵就業,全民基本收入就會很容易被其他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措施取代。例如,芬蘭政府正準備參照英國、簡化芬蘭的福利制度;又或如在去年通過一個明顯與全民基本收入理念相違背的措施:要求失業者在三個月內至少有18小時接受培訓或打工,才可享有部分福利。當其他措施能更有效改善就業問題時,又何需推行全民基本收入?

全民基本收入最根本的問題便在於“全民”、不加以限制。但若加以限制,卻和現今綜合援助的福利制度無異,又何需更改。即使政策背後的理念崇高,但實行的流弊和受其他措施所取替,便自然令全民基本收入淪為紙上空談。

(原文刊於Yahoo奇摩,作者尹子軒)

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考察新加坡的房屋與福利政策

保障以外︰日本年金制度的政治經濟學

「發展主義」的瓶頸?東南亞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挑戰

小國應如何自處?

從「脫亞入歐」到「由歐入亞」:日本的東南亞國策

北歐理想國

人人有錢領的全民基本收入 錢從哪裡來?

全民基本收入實驗 應對AI革命挑戰

Universal basic income: U.S. support grows as Finland ends its trial

向你的朋友分享這篇文章吧!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