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獲勝意味國內施政應該得以延續,資源市場化、但同時強化洪森家族親信掌握國家軍政經命脈的風格相信不會貿然中斷。然而,這次選舉引來歐美政府批評違反民主法則,質疑洪森政府濫用權力。白宮表示考慮擴大針對柬國官員的簽證限制,而歐洲議會人權委員會在選舉結束後則呼籲歐盟制裁柬埔寨,撤回「除武器以外一切都行」(Everything But Arms)的免關稅政策,以此懲罰洪森。
柬埔寨執政人民黨(CPP)在上月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一舉橫掃125個國會議席的123個。去年柬埔寨救國黨(CNRP)被柬埔寨最高法院以「叛國罪」名義下令解散,領袖桑蘭西(Sam Rainsy)和根索卡(Kem Sokha)分別流亡海外就是被捕入獄,獨立媒體《柬埔寨日報》及《金邊郵報》遭當局下令關閉或被逼易手,引來國際社會猛烈批評柬國首相洪森(Hun Sen)的威權管治。縱使這次選舉最終以20黨競逐國會議席,不過洪森政府終究無法擺脫獨裁作風的指控。
洪森獲勝意味國內施政應該得以延續,資源市場化、但同時強化洪森家族親信掌握國家軍政經命脈的風格相信不會貿然中斷。然而,這次選舉引來歐美政府批評違反民主法則,質疑洪森政府濫用權力。白宮表示考慮擴大針對柬國官員的簽證限制,而歐洲議會人權委員會在選舉結束後則呼籲歐盟制裁柬埔寨,撤回「除武器以外一切都行」(Everything But Arms)的免關稅政策,以此懲罰洪森。
西方藉人權問題威脅柬國洪森,對比中國日前致力保證對柬投資及提供援助資金的做法,似乎折射出這次國會選舉背後的大國政治角力競技賽,以中方影響力與日俱增的趨勢作結。在亞細安(ASEAN,或稱東盟)十國之中,柬埔寨向來被視為最具備向中國「扈從」(bandwagon)的徵狀,意味金邊傾向靠攏區內最具威脅(或力量最強)的國家,來保障自己的國家安全。
洪森所謂靠攏北京的動作並非無中生有,實際上洪森和北京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好朋友、老朋友、真朋友」的關係,完全因為1997年洪森發動政變奪權獨攬朝綱才開始穩健地確立起來,畢竟洪森在越南扶植柬埔寨政權之時,一直視支持赤柬的中國是「邪惡根源」。不過,中、柬之間的關係一日千里,兩國不但在2010年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而中國對柬埔寨的海外直接投資早在2005年已經一馬當先,目前更遙遙領先西方國家。

[adrotate group=”3″]
《日經亞洲評論》七月中旬一篇報導顯示,中國在柬埔寨的承建合約項目迄至2017年年尾已高達175億美元,但柬埔寨的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200億美元,可見中國資金的「重量」。中國對柬國軍隊的軍援、撥款、贈送軍備,還有對柬國建立經濟特區開設的投資項目,已令中國成為柬國過半貸款的債主。面對貸款及援助不設「附帶條件」的中國資金,洪森政府缺乏改革動力,從而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及軍事依賴。與此同時,中國以最大援助國的身份直接驅使洪森政府能夠選擇合意的「債權國」,所以洪森在2013和2016年先後大膽向華府要求延遲及暫停聯合軍演,改而投向每年與中國共同舉行的「金龍」演習。
根據上述的「扈從」說法,如果西方國家主動要斬對柬的援助開發或優惠政策,柬埔寨只會更靠攏北京,同時污衊反對派聯手歐美國家發動「顏色革命」,合理化一切打壓行動,保障國家安全,堅守政權穩定。
如果柬埔寨的外交對象只有中、美、歐這些大國(或組織),那麼這種此消彼長的主張尚可說得過去。問題是,洪森政府面對的國際形勢遠為複雜,完全靠攏北京的外交政策亦顯得欠缺周詳、務實的考慮。
首先,歐美國家對柬埔寨的價值不止於資金援助,而是它們相對開放的市場,以及對第一、第二產業的需求。柬埔寨在內戰結束後長期處於「最不發達國家」行列之中,能夠在2016年擠進「中低收入國家」行列,不少功勞源於其成衣製品出口及農產品。根據美國中情局每年出版的《世界概況》顯示,成衣製品出口佔該國總出口的68%,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就是歐盟和美國。至於中、柬這對「好朋友」在這方面則是貿易競爭對手,金邊更常常因為阻止成衣業工人票投反對黨,這幾年來多次增加最低工資,卻削弱了對付北京和孟加拉等國的競爭力。
其次,柬國真正在外交政策靠攏中國的場合比較有限,我們最常轉述的例子通常都是柬國對南海爭議的取態。柬國在2012年亞細安外長會議中,阻止其他成員公開批評北京的南海活動,間接導致會議流產,首次無法發出共同聲明。此後在2016年,洪森更公開表明自己不會承認國際仲裁案結果,並批評該案是「政治主導」,顯然致使部份亞細安成員立場尷尬。然而,除此之外,金邊與北京公開合作的情況比較有限。倘若兩國利益出現衝突,難言洪森會甘願放棄國家利益,成全北京。

[adrotate group=”3″]
中國資金在柬埔寨經濟特區施亞努市橫飛,賭場和罪案更是應有盡有,已經醞釀一股不滿中國的情緒。過去幾屆國會選舉中,無論是洪森也好,桑蘭西也好,兩派同樣擅於煽動群眾的族群主義或民族主義情緒,借用其他國家「威脅」作為「稻草人」,凝聚支持者選票。這種針對中國的做法暫時仍未步向主流,但這種日常的生活磨擦,卻容易成為日後選舉的「偽命題」。無論如何,這個趨勢只會破壞中柬友好關係。
最後,柬埔寨的外交選擇其實遠遠多於中國和歐美國家,日本及亞細安便是洪森暗裡用來「對沖」中國影響力的一記殺著。日本亦十分明白自己的身份定位,因此甚少在公開場合批評柬埔寨的內政問題,一直向柬國選委會和政府提供開發援助及選舉協助,與其西方盟友保持一定距離。縱使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日前形容選舉狀況「令人失望」,但仍未仿傚歐美國家威脅削減援助,洪森亦沒有公開譴責日本,便足以證明兩者互相珍視對方。
此外,投資金額總數足與中國匹敵、成員國同樣包含威權政體的亞細安,對柬埔寨「分散投資」的外交策略同樣舉足輕重。況且洪森向來小心翼翼處理和越南之間的恩怨情仇,自然不會盲目親中,危及自身安全。
(原文刊於聯合早報,作者馮嘉誠)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是種帝國殖民的手法嗎?從一個歷史的觀點
「中國人來建鐵路,但我寧願他們是德國人!」──為什麼吉爾吉斯的「恐中症」,比鄰國都來得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