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研究員楊庭輝早前接受 RTHK 香港電台 節目《十萬八千里》訪問分析以巴衝突停火。
楊庭輝認為,儘管以巴雙方在美國和埃及介入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但以巴雙方只是同意暫停再使用武力一段時間,至於暫停駁火的有效期及其他停火條件則沒公布細節。楊庭輝指出,以巴衝突已持續超過半個世紀,深層次問題涉及耶路撒冷主權的爭議,這個問題難有妥善的解決辦法,所以即使以巴過往曾多次達成停火協議,但以巴往後的衝突有增無減,相信今次達成停火協議也不會換來以巴長期的和平共處。
當被問及為何以色列和哈馬斯雙方對停火協議有不同表述方式時,楊庭輝回應指,哈馬斯和以色列雙方由辯解自己使用武力以至停火也是片面抽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自圓其說。一方面,哈馬斯聲稱以色列嚴重冒犯巴勒斯坦人作為發動火箭炮攻擊的理由,哈馬斯亦可強調是次發動襲擊成功殺害一些以色列人,證明巴人並非軟弱無能、任由宰割。不過,哈馬斯深知跟以軍長期駁火並無任何勝算,因此在實際上有迫切停火的需要。另一方面,以色列則以哈馬斯發動無差別火箭炮襲擊,嚴重威脅國家安全為由證立自己發動空襲還擊。不過,儘管以色列聲稱有自衛的合法性,但明眼人也看見以軍的空襲造成很多無辜的平民死亡,其使用的武力不符合比例原則,所以以方面對龐大的國際壓力停止繼續發動空襲。只是以巴雙方均需要向自己的支持者作交代,雙方也不太可能低頭認輸認錯,所以大家也各自強調在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停火。
由以巴雙方爆發新一輪衝突直至達成停火協議,美國的取態也備受關注。楊庭輝表示,拜登與內塔尼亞胡相識愈30年,當拜登是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時,他們已在以巴問題上交手,加上拜登約10年前擔當美國副總統曾出訪以色列,所以彼此也相當熟悉對方的想法。內塔尼亞胡一直擔心拜登上場後,美國在中東政策上重返奧巴馬路線,所以早前已在伊朗問題上繞過美方對伊朗採取行動。近來內塔尼亞胡亦想藉新一輪以巴衝突試探拜登的底線。拜登一直以來也不太同意內塔尼亞胡的立場,但作為美國總統,他不能單單把自己的立場凌駕美國的利益。與此同時,拜登受到民主黨以至全國就以巴問題上分歧的力量拉扯,他的回應也難以非常一致,所以便出現了先是強調以色列有合法自衛權,但很快便促請雙方停火的公開立場轉變。甚至有報道指,拜登表面上一貫美國總統支持以色列的公開立場,但暗地裏已向內塔尼亞胡施壓。
楊庭輝相信,拜登原本並無打算把以巴問題放在優先處理的議程上。中美大國博弈、伊朗核問題、全球暖化、國內經濟問題才是他最重視的議題。甚至只單談中東,修補與伊朗的關係、重整與沙特的關係、撤軍阿富汗也較處理以巴問題優先。
楊庭輝強調,以巴問題積怨太深,拜登可介入的空間非常有限。克林頓時期曾提出兩國方案容許巴勒斯坦在西岸立國,但巴方不滿未能擁有耶路撒冷的主權,令和談告吹。可是,巴勒斯坦否決克林頓的兩國方案後,他們每次與以色列爆發衝突均在軍事上處於劣勢,變相不斷削弱自己在現實政治的議價能力。以色列作為強大的一方當然不會願意主動作出妥協讓步,內塔尼亞胡不但不會容許巴勒斯坦建立完整的國度,更封鎖西岸和加沙地帶對巴人實施殖民管治。特朗普容許內塔尼亞胡吞併巴人在西岸的領土,令巴勒斯坦獨立自主的夢想更為渺望。
楊庭輝補充指,巴勒斯坦人民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他們的領袖無力改善他們的福祉,或無打算把改善他們的福祉放在優先的議程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原先答應在本月舉行十多年來首次巴人選舉,早前卻以以色列不容許在耶路撒冷附近舉行選舉為由押後選舉,歸根究柢是他害怕在選舉中落敗。另一方面,儘管哈馬斯近年聲勢看似浩大,但哈馬斯將優先議程放在與以方駁火,一般巴勒斯坦人的福祉長期也得不到改善。此外,過往有研究調查發現,與活在以色列的國度比較,相當部分的巴勒斯坦人更害怕哈馬斯的高壓/恐怖統治,所以他們寧願追求在以色列國內享有公民權,也不追求在哈馬斯的統治下獨立成國。
詳見: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World_in_a_Nutshell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The Glocal 和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合作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
如有垂詢,歡迎FB私信或電郵至editor@theglocal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