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研究 東亞 軍事熱點

【Yahoo論壇特約】日本的核武選擇——活在美國核保護傘下

縱然日本有發展核武的技術,東京仍缺乏如鈾等必要生產核彈頭的天然資源。為防止他國擅自利用此等資源作核武發展,進口與出口國,比方說日本與美國、英國、法國和澳洲等,均簽訂了所進口的鈾,只能用於非軍事用途。如若東京單方面遺棄這些條款,不單可能導致日本被聯合制裁,原有的鈾亦能被回收,為佔全國總能源三成的核能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2010年4月8日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布拉格發表演說,揚言美國將帶領各國實行減少核武的政策,望有天能實現全球再無核武之夢。此言掀起美國盟友,特別是日本和南韓這些活在華盛頓核保護傘下的國家的高度關注與評擊,擔憂有天國家安全將無法再倚靠庇護於其延伸威懾(Extended Deterrence)。鑑於美國近年的延伸威懾可信度持續下降,加上特朗普三度會晤金正恩卻無法談妥北韓無核化協議,關於日本是否該自行發展核武眾說紛云,甚至有學者主張日本轉化為核武器擁有國僅是時間上的問題。的確,現時的日本是有這樣的能力和技術,但這並不等於日本就要開始發展核武。因為這是一個該以應否去衡量的疑問。無論是從國家安全、國內政治,還是社會風氣考量,日本均不應發展核武,因為那樣的政治經濟至乎國際關係與其地位的所須付出的代價太大,甚至大到無法估算。

 

地理環境使日本處於絕對下風

縱然日本有發展核武的技術,東京仍缺乏如鈾等必要生產核彈頭的天然資源。為防止他國擅自利用此等資源作核武發展,進口與出口國,比方說日本與美國、英國、法國和澳洲等,均簽訂了所進口的鈾,只能用於非軍事用途。如若東京單方面遺棄這些條款,不單可能導致日本被聯合制裁,原有的鈾亦能被回收,為佔全國總能源三成的核能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再者,作為人口稠密兼城市建築相當集中的島國,日本的地理環境和位置使其處於絕對的下風。因為一個先發制人核打擊就足以摧毀整個國家。除非日本能成功研發並確保其潛射彈道飛彈能有效發動二次打擊,否則其發展核武的努力,包括陸基彈道飛彈與空射彈道飛彈很可能這樣毀於一旦。而要辦到這一點是相當困難和費時的,說實在至少現時還難以想像東京在沒有華盛頓的支持下能完成這樣的挑戰。

日本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島國,若果自衛隊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將會摧毀整個國家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活在美國核保護傘下的日本

事實上,日本在國家安全上相當依賴美國,截止目前為止許多的外交政策方針,均是以美日聯盟為軸心考慮的。1960年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讓日本主力發展社會經濟與從二戰的傷痛中復原,軍事方面則仰靠沒有名為軍隊的自衛隊、駐日美軍以及華盛頓延伸威懾的保證。而日本若試圖發展核武,很大程度上等於將美國視為「沒用的盟友」,嚴重損害兩國關係之餘,甚至可能致使聯盟破碎,給予華盛頓冠冕堂皇捨棄日本這個「負擔」的藉口。

然而,日本準備好沒有美國作盟友的生活了嗎?面對北韓、中國等威脅,它能獨力解決關乎存活的問題嗎。這些答案大概存疑,但可以確定的是,日本國防與美國軍事系統高度融洽,就算手裡執著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MD)和神盾驅逐艦(Aegis Destroyer),沒有華盛頓的衛星偵察潛在的彈道飛彈,日本的防禦系統亦無法運行。即使日本現在起發展興建這些軍事技術,也終究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在這之前,東京能否不依靠美國好好的活著,實在教人擔憂。

更何況日本能自二戰後一直堅持非核三原則,也就是「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並非沒有原由。日本憲法第九條明文規定,日本的軍事發展僅限於自衛之用。鑑於東京現時已擁有BMD等防禦系統,假若進一步發展核武,那就明顯的非自衛而是攻擊用途。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日本發展核武是違憲的。加上日本自1967年正式加入核不擴散條約(NPT),其在附加議定書的簽訂更是東京在致力推廣核不擴散及減低軍備的証明。若此時日本選擇抽身約束,東京自七十年代的政治投資、外交努力將附諸東流,國內政治穩定以及國際形象與誠信方面均須付上沉重的代價。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作為NPT的關鍵成員之一,其退出有極大的象徵意義——鼓吹現時非核武擁有國發展核武。 簡單來說,日本發展核武,誓將引起鄰國間的軍備競賽。因為在無政府狀態下,各國只能選擇作出最壞打算,以保護自身安全為首要任務,加強國內的武器裝備。想想看當日本鑽研核武時,中國、北韓等會否坐視不理。台灣、南韓又是否會以日本為鑑,也要加入核武俱樂部了?如此一來,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各國均陷入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致亞太地區至乎全球安全最終大幅下降。

日本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承受過核彈攻擊的國家,國內社會總是彌漫著「核武敏感」的社會氛圍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反戰與核武敏感的日本傳統

撇開國家軍事不談,作為全世界唯一一個承受過核彈攻擊的國家,日本國內始終彌漫著一種反戰與「核武敏感」(Nuclear allergic)的社會氛圍。事實上,「核武敏感」的這種信念是深埋在日本民族的傳統和價值觀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公眾紀念儀式與教育中,反核的思緒不斷被貫注並強調。這樣在廣島和長崎的悲劇就能被永遠記住。而許多日本人相信的是,他們有一種道德上的義務去告訴世界核武所帶來的恐怖。

2017年9月日本富士電視台的民調結果顯示,縱然北韓剛完成彈道飛彈的測試,79.1%受訪者還是反對日本發展核武,堅持日本繼續貫徹太平洋主義。

事實上,日本這些年來一直願意待在NPT裡,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那樣的行動貫徹了他們的信念。太平洋主義,那是他們相信的。而這些根深底固的信念太難被動搖,也是日本難以真正發展核武的最大因素。或許日本國家安全在廿一世紀法所面對的嶄新挑戰給予了一些發展核武的考量,然而現實中更多的是不發展核武的理由。

關於核武,日本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選擇。而目前最好的選擇,是繼續活在美國核保護傘下。

 

(原文刊於Yahoo論壇,作者李紫楓)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美日同盟 安倍渴望恢復日本力量

美軍基地:沖繩人民擺脫不了”戰略價值“

沖繩縣/琉球國?一百年後的獨立與解殖

台購F-16V旨在拖延戰事等援軍

中美南海軍事博弈

避免邊緣化 日應積極爭取舉辦日朝峰會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