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中亞 俄羅斯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軍事熱點

【Yahoo論壇特約】俄羅斯對敘利亞的地緣政治盤算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加快美軍撤離中東的步伐,俄羅斯欲取而代之成為新中東霸主的意圖昭然若揭。一方面,俄國積極與美國盟友如約旦、土耳其、以色列和埃及建立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面,她積極擔當地區衝突的中間人和擔保人,並致力避免身陷衝突的旋渦之中。俄羅斯利用其外交手段試圖在中東建立起勢力,透過不同的地緣政治槓桿,成為對中東局勢穩定和議題設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俄羅斯積極推動成立敍利亞憲法委會員和協助敍利亞戰後重建,無疑是她在中東實踐雄圖偉略的蛛絲馬跡。

 

近月,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殘餘勢力幾近被全盤殲滅,各國愈趨關注對敘利亞未來重建復元之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矢志撤離地區的前提下,外界對於事態發展的關注,便無疑落在另一霸權俄羅斯對敘利亞的取態和盤算。自敘利亞於二零一一年爆發「阿拉伯之春」後,內戰戰火連綿不斷,至今仍未完全遏止。敘利亞國內的亂局由原本主張民主改革的示威活動,逐漸演變為要求推翻阿薩德政府的抗爭,後來更因敘利亞軍隊大規模的鎮壓激起反政府武裝組織對抗,加上伊斯蘭國乘虛而入,最後引發持續長達八年的敘利亞內戰。敘利亞國內衝突成為國際地緣戰略的「代理人戰爭」。雖然各國際勢力以不同理由作說詞,如支持敘利亞人民的人權或以政權穩定為由而插手,但實則上各自充滿私利的計算。在各種盤算下,由主要美國支持的反政府軍和俄羅斯支持的阿薩德當局過去曾提出的停火協定根本無法維持。

 

敘利亞是俄軍基地的延伸

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於敍利亞撤軍後,國際焦點便更聚焦在俄羅斯對敘利亞的部署。事實上,俄羅斯的撐腰是阿薩德政權仍未分崩離析的其中一個主因。當爆發敘利亞內戰危機後,美國、英國和法國曾多次希望在聯合國通過制裁阿薩德政權議案。然而,全靠俄羅斯和中國多番利用否決權投下反對票,才使阿薩德政權免受全面圍堵的危機。

 

俄羅斯硬挺阿薩德政權的主因是看中敘利亞在中東無出其右的戰略價值。敘利亞位於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交界,是俄羅斯部署延伸勢力至東歐及中東的戰略重地。俄羅斯若要維持甚或擴大在中東和地中海的戰略版圖,必先維持對敘利亞的掌控,以免敘利亞落入親西方政權的手中。此外,俄羅斯於敘利亞西部的塔爾圖斯港長期駐有海軍,投放資源超過二百億美元。這個海軍基地同時賦予俄羅斯於地中海區域和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二零一七年,阿薩德政府更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簽訂協議,容許俄羅斯擴建塔爾圖斯港的設施之餘,更批准俄羅斯停泊核動艦和俄羅斯海軍進入敘利亞領海,協議期限為「四十九年不變」。俄國深信維護阿薩德政權的執政地位是保障自己在敘利亞利益的關鍵一著;若然阿薩德政權被推倒,俄國便須與新任敘利亞政府重新談判,當中或多或少帶有不確定性。

俄羅斯位於敘利亞塔爾圖斯港的海軍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美軍撤敘利亞 俄國欲取而代之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加快美軍撤離中東的步伐,俄羅斯欲取而代之成為新中東霸主的意圖昭然若揭。一方面,俄國積極與美國盟友如約旦、土耳其、以色列和埃及建立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面,她積極擔當地區衝突的中間人和擔保人,並致力避免身陷衝突的旋渦之中。俄羅斯利用其外交手段試圖在中東建立起勢力,透過不同的地緣政治槓桿,成為對中東局勢穩定和議題設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俄羅斯積極推動成立敍利亞憲法委會員和協助敍利亞戰後重建,無疑是她在中東實踐雄圖偉略的蛛絲馬跡。

 

當然,俄羅斯軍事介入敍利亞內戰的代價不菲。研究人員Robert Clarke去年年初便在《E-International Relations》撰文估計指,俄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已投放超過二十億美元。然而,俄羅斯從中獲得了難以估量的回報。作為阿蕯德政權的少數的盟友,俄羅斯是敘利亞內戰「阿斯塔納和談」的創始者和擔保人之一,對敘利亞未來長期的經濟和政治復甦有極大的影響力。俄羅斯與阿薩德政權已簽署了不少雙邊協議,令俄方獲得不少在敍利亞開採重要資源的長期獨家權利,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磷酸鹽等。倘若敍利亞他朝經濟復甦,俄羅斯更可為國內與普京有緊密關係的或半國營的企業爭取當地的能源、農業、觀光業等重要投資範籌合約的大好機會,從而建立長遠的政治和經濟影響。

俄羅斯為介入敘利亞內戰付上了沉重的經濟代價,但同時得到難以估量的回報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伊朗挑戰 不容低估

不過,俄羅斯的盤算亦受伊朗因素所左右。伊朗作為另一個敘利亞主要的盟友,對敘利亞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敘利亞重建耗資龐大,根本難以靠俄方一力承擔相關費用,而伊朗對敘利亞長期一直給予經濟援助,尤其在敘利亞內戰期間提供巨額借貸,對重建計劃中的投資項目也虎視眈眈。值得一提的是,伊朗於參與重建計劃中的過程中曾多次與俄方因爭取合同而出現磨擦,當中或許少不了阿薩德的暗中盤算,利用伊朗和俄羅斯彼此間的競爭以換取最大的回報。受制於國內經濟不景氣,俄方不可能無止境加大投放於中東的資源,如何能在減少軍事介入之餘維持對敘利亞的控制,並且疏導中東地區的各種宗教衝突,是她能否成為新中東霸主的關鍵因素。

 

(原文刊於Yahoo論壇,作者楊庭輝 / 張熲燊)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回顧2018年美俄在中東的較量

一國內戰變成多強立體角力舞台

後 ISIS 時代的敘利亞:俄國撐腰的「橄欖枝行動」,是否將令美國「敘北夢碎」?

回歸現實的國際政治從聯合國的失效到特朗普的導彈

「在敘利亞,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三國競利、美國迴避,庫德族恐淪最大輸家

究竟是誰在大發「國難財」?──那些敘利亞內戰中,忽然崛起的「暴發戶」們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