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歐盟

【UDN轉角國際特約】天龍人養成機器?法國「ENA」菁英學校的存廢爭議

部分政治家和商界領袖認為廢除ENA的作法太極端,並建議馬克宏政府應專注於改革ENA的入學考試,以讓ENA招生制度更加開放,但以建校使命「讓公職選拔多元化」來說,ENA恐怕已無法對今日的法國社會做出特殊貢獻。

 

1945年,為了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政府更加民主化,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政府特別成立專案小組,並在「法國現行憲法之父」德勃雷(Michel Debré)的帶領下,在巴黎創建了「法國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簡稱ENA)。

 

在ENA創校以前,各個政府行政部門各有各的招聘方法和甄選條件,標準不一使得公務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且用人時常只考慮身家背景。當時的戴高樂政府,希望藉由標準化考試,訂製一套對不同社會階級更公平的公務員招聘系統,並透過ENA來統一選拔合適的文官人才,培訓出一群能夠帶領法國的菁英。

 

ENA確實培訓出了許多政府人才。自1945年以來,有約三分之一的法國總統畢業於ENA,其中包含希拉克(Jacques Chirac)、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和現任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許多希望從政或進入管理階級的法國人會在取得大學學位後,報考ENA。根據現任ENA理事傑拉德(Patrick Gerard)所言,ENA學生平均年齡約31歲,且通常已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以培育一群法國菁英來說,ENA確實達到了創校使命,但卻恐怕沒有達成讓公職體系更平民多元化的目標——法國政治界的高層,常由ENA校友壟斷;ENA校友圈建立起來的「高級人脈網」,更加深了政府內的派系鬥爭和社會不平等,提高法國人的不滿。

 

不難想像,為什麼這樣的菁英學校在民粹主義興起的當代法國,會被掛上「菁英主義」的象徵;ENA有著一般西方名校的通病,同時也是法國國家階級固化的象徵之一,並成為了黃背心運動的抗議對象之一。為了平息黃背心怒火,馬克龍面對自己的母校也不手下留情,於4月底宣布,打算永久關閉ENA,並且重建一套更民主化的公務員招聘系統。

 

部分政治家和商界領袖認為廢除ENA的作法太極端,並建議馬克龍政府應專注於改革ENA的入學考試,以讓ENA招生制度更加開放,但以建校使命「讓公職選拔多元化」來說,ENA恐怕已無法對今日的法國社會做出特殊貢獻。

ENA在「法國現行憲法之父」德勃雷的帶領下於1945年創立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名校通病,精英主義

不管是美國的常春藤或是英國的歷史名校,任何國家的頂尖大學都無法逃避「菁英主義」的標籤。事實上,名校除了名聲威望和教育品質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校友網絡帶來的職場優勢。學校會為了鞏固與現有校友或重要機構的關係,而偏好某些特定族群的學生,這也是美國名校會有「校友子女偏好」(legacy preferences)的主要原因。

 

法國ENA也逃不過名校通病。ENA是法國競爭最激烈的頂尖學院(Grandes Ecoles),一年只錄取不到100學生左右,錄取率不到5%。要進入ENA必須經過層層嚴格的入學考試,其中包含筆試以及口試,內容涵蓋範圍從法國內政到歐盟政治、人格與領導能力到外語測試,門檻極高。

 

擠入這個幾乎保證「前途光明」的窄門後,ENA畢業生會再根據最終畢業成績排名,填寫志願分發至不同的政府部門體系。畢業於ENA基本上等同於拿到終身公職保證,前15%的畢業生會選擇進入法國最高行政法院 (Conseil d’État)、財務督察總署 (IGF)或審計法院(Cour des Comptes) 。這三個部門是成為國家文官領導層級最佳的捷徑,甚至是日後投入政治、成為民選代表最快的跳板。

 

馬克龍自己就是屬於ENA前15%的經典案例之一。2004年畢業於ENA後,馬克龍選擇進入IGF;2008年又轉入金融業,改做投資銀行。後來受到賞識,在2012年成為歐蘭德總統的副秘書長。馬克龍漸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終於在2016年創辦自己的政黨「共和前進!」,並於隔年當選總統。有部分媒體認為馬克龍投資銀行出身的背景很突兀,但實際上早在2004年畢業於ENA時,馬克龍就已經在為自己的政治生涯鋪路。

 

雖然畢業於法國的頂尖學校,但ENA的校友並不受法國民眾愛戴。校友除了壟斷商界和政壇掌權職位,甚至排擠非ENA畢業的同事同行,增加派系鬥爭。強大且自成小圈圈的校友網絡,成了ENA臭名的主要緣由,使ENA在法國民粹興起前就與精英主義掛上等號。

 

雖然ENA不像美國有子女偏好的制度,統一篩選的入學制度,確保了招生過程不會將家庭背景納入考量,但對文化知識極為要求的口試,卻對家庭背景優渥、學習資源較多的「上流考生」明顯有利,因此ENA的招生仍以來自富有家庭的子女為主。根據《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info)統計2,父親是管理階級的ENA學生,在1950年時佔45%,到了2014年時,這個數據已攀升至70%。

 

ENA曾對此解釋,目前學生的「祖父母」有各種來歷,許多人為藍領階級或從事第一級產業,至於學生的「父母親」職業是否也來自社會各行各業?根據《France 24》,一度不願公開的ENA方表示,只有19%的學生,其父母至少有一方來自藍領階級。到頭來,ENA不過是把二戰以前不公平的公職人員招聘,「整合」帶到校區而已,根本沒有民主化選拔公務人才的方式。

ENA與其他傅統名校也一樣逃不過「菁英主義」的標籤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公職改革

 

ENA創立的原意,是爲了從法國人才的土壤培養出一代代的公僕與領袖。然而,到了今日,ENA背後這一套「直通政府核心的天梯」,已經不合時宜。不論是學校本身的教學質素還是它代表的官場傳承文化,都已經過時了。

 

ENA的教學方式相較於其他 Grandes Ecoles 不一定真的比較優秀,缺乏多元化的學習環境更是一大缺點。除了先前提到大部分學生背景都來自中產階級以上,ENA每年錄取的女性學生不到三分之一,而且相較於其他法國高校,ENA 的國際學生也來得較少(佔比平均在25%左右)。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和歐洲高等商學院(ESCP)每年國際生佔比約50%,其他較傳統或國際生佔比較低的高校,如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École Polytechnique)和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HEC),也都至少達30%。ENA明顯較單一的學生組成,某種程度上容易導致「團體迷思」,讓原本出身階層與背景即已有高度相似的ENA學生,思考可能更趨於一致。

 

雖然 ENA 有試圖改良學校的形象,但大多數校方提出的改良方案效果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校方仍沒有對最關鍵的入學條件做出大規模的改變。即使已有許多畢業生批評過 ENA 實際上的教學品質和入學條件,ENA在過去幾年來仍無法找到轉型的方法。馬克龍這一次拿 ENA 開刀,來平息黃背心的怒火,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如果我們想建立一個平等且卓越的社會,我們必須徹底改變高層公務人員的招聘規則。」馬克龍在演講稿說道。

 

被掛上「富人總統」之名的馬克龍,決心將ENA廢除作為他社會改革的開始。4月25日的公開記者會,馬克龍正式聲明將廢除ENA,並且重建更適合的公務員招聘系統。雖然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實施,但有提到取而代之的系統將「更國際化、更社會多元化、且更學術化」。馬克龍也說到,就算保留 ENA 的稱呼,新系統也將與現在的 ENA 完全不同,將廢除 ENA 畢業生的公職分發系統,讓畢業生經過一番磨練,而不是畢業後就直接拿到政府管理職位的鐵飯碗。

 

單純廢除ENA不能完全改善社會不平等,法國的政治體系仍會因為階級差異而越來越像寡頭政治,但廢除ENA可以被視為對其他名校的一種警告。除了ENA之外,還有像是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Science Po等名校,也常被視為貴族學校,專門培育富家子女成為商界或政壇重要掌權者。廢除ENA不是為了讓其他名校單純取代其職,而是希望藉此殺雞儆猴,讓各名校有多元化招生的迫切意識。

 

同一個演講稿中,馬克龍提到也將為中產階級減稅,且將提供更可靠的公家醫療和教育服務。這些內容均是全國大辯論後產出的政策,且還有許多仍在討論階段。廢除ENA是馬克龍為自己形象轉型的一個開始,希望不再與「富人總統」的稱號掛邊,以證明他有意傾聽民眾在辯論會的訴求。

 

但要如何確保政府高官招聘能更加多元化?這仍是馬克龍必須克服的一大現實挑戰。除了將部分責任歸給名門高校之外,是否有必要重新制定一套統一的篩選制度?如何保證更公平的公務員招聘系統?這些恐怕才是廢校後更重要的公職改革相關問題。

 

(原文刊於UDN轉角國際,作者黃璟荃)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大辯論疑劍指歐洲議會 馬克龍冀圓共主夢

馬克宏的經濟長跑

六八學運成功嗎?法國「五月風暴」的當時反高潮

搶救農業大作戰:從戴高樂到馬克宏,法國的農業改革路

法國國會大選焦點:青年就業問題

新戴高樂主義馬克宏遇上習近平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