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副總編輯尹子軒早前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
【尹子軒】牽動波羅的海國家利益的首要國家,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在中東歐沒有想像中重要。 立陶宛與愛沙尼亞這些國家非常親自由主義,2020年香港發生的事件,她們會將經歷連結以前與蘇聯的經歷上,例如立陶宛在國會有支持西藏人權組織的小組,這些國家取態不親中,反而與中國有很大距離。經濟方面,她們在歐盟內算是新興經濟體,在與中國會議上有時會出席合照,但她們不一定要買中國賬。要買賬,首先也是看美國,再看俄羅斯,再之後才看中國。 即使習近平上台後在「17+1」的機制,與中東歐國家有經濟合作,但以捷克為例,中國早前與捷克總統澤曼達成投資協定,聲言至2020年,北京會在捷克投資超過2千億捷克克朗,不過中國至今開出的支票仍未兌現,中國「走數」亦令歐洲國家與北京保持距離。另一方面,中國仍然較看重在西歐的投資。
中國的人權問題,如瑞典籍的前銅鑼灣書店股東桂民海遭中共重囚10年,瑞典外相要求放人;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2020年8月訪台後,中共外宣機構指控他收受台灣利益才出訪;疫情期間,中國向意大利出售醫療物資,卻被中國宣傳為「送暖」等,歐洲對中國警覺越來越高。 整個歐盟其實感到來自中國的威脅,程度越來越強,中國在眾多區域中(中東歐)投資相對最少,最多是西歐或北歐國家,如法國、意大利,西歐和北歐對中國威脅的意識相對較高,尤其是近幾年,很多中國公司在德國和瑞典併購當地高科技公司。瑞典的商務部也有提及禁止對外售賣戰略產業。從大環境來說,歐洲對中國的防範越來越高。 歐盟早前與中國簽訂《歐中投資協定》,尹子軒認為歐盟與中國因為意識形態不同,以及歐洲國家對北京的提防,不可能簽更廣泛、深入的「貿易協議」,只能退而求其次,簽訂範圍極窄的「投資協定」。
有輿論指面對中國在經濟上的利益,歐盟國家可能面臨分化,尹子軒認為不可能。 歐盟是一個比想像中牢固很多的體系。歐盟會籍不易取得,亦不容易退出,處理過程很漫長,歐盟內的小國能進入一個逾5億人口的單一市場,這些國家不會因為外國給予一點甜頭便會改變對歐盟的忠誠,不太可能,尤其是用了歐元。尤其是在白羅斯事件後,中東歐的國家連與俄羅斯「又傾又砌」的空間也沒有,歐盟向心力反而提高了。 2020年歐盟商定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刺激經濟方案,加上歐盟最新的7年財政預算更大,2021年至2027年的長期預算金額近1萬億歐元,預算基礎上再設立總額達7500億歐元的復蘇基金,尹子軒認為在龐大的經濟利益下,中東歐國家更加不會因為其他國家的承諾,背離歐盟的軌道。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