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東盟

【聯合早報特約】緬甸政變或成影響國際大局關鍵

倘若連同緬甸的案例也無法透過制裁迫使獨裁者作讓步,那便意味着單靠制裁一途對付獨裁者已徹底失效。獨裁大國甚至不用主動慫恿世界各地握有軍權的野心家發動政變;眾多案例擺在眼前,後者自可心領神會,待成功發動政變後迅速向獨裁大國投誠尋求支援。如是者,世界將迎來獨裁國家聯盟與西方民主國家全面分庭抗禮的格局。因此,按道理說,緬甸問題對西方民主陣營和獨裁國家陣營來說也是關鍵一戰。

 

古今中外,文官與武將之間的政治角力事例比比皆是。在高中修讀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和日本歷史的讀者,理應也對以下兩個軍人武力奪權的著名事例不感陌生:一、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礙於形勢把臨時大總統一職讓給袁世凱,但南方革命力量深明袁氏的政治野心,遂組成國民黨和提倡責任內閣制,試圖制衡袁世凱的權力。然而,縱然國民黨其後勝出1913年的國會選舉,但袁世凱覺得主力籌備政黨組閣的宋教仁威脅到他的實際政治權力,所以趁他到上海謝票時把他暗殺,並仗倚着軍事力量的優勢擊潰隨後二次革命的反撲力量;二、日本文人首相犬養毅因反對成立在中國東北部偽滿州國傀儡政權被皇道派少壯軍官刺殺,日本自此正式走向長達十多年的軍國主義侵略路線。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覆發生,過分簡單化的歷史類比不時也存有瑕疵,但緬甸軍人月初發動政變,始終讓人慨嘆是逆民主潮流開歷史倒車的表現。是次緬甸軍政府復辟既有特殊性的背景,亦有蔓延成其他選舉威權國家參考範例之虞。本文將對此作詳盡分析。

 

是次緬甸軍政府復辟既有特殊性的背景,亦有蔓延成其他選舉威權國家參考範例之虞。(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政變真正原因眾說紛紜

 

2月1日本是緬甸召開新一屆議會和籌組新政府的日子,然而當天清晨爆發了緬甸軍方逮捕勝出去年國會選舉的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及總統溫敏等人。緬甸軍方隨後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一年,接管權力的敏即萊批評昂山素姬等人未有回應去年國會選舉「選舉舞弊」的指控,更沒有正視軍方和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反對如期召開議會的聲音,因此宣稱由軍方接管權力是合法合憲的事情。不過,緬甸官方監督機構選舉委員會和外國的選舉觀察員也駁斥相關指控缺乏事實根據。軍方以牽強的理由推翻選舉結果,最直接的解讀是他們不服輸且害怕失去權力所驅使的霸凌行徑。有些分析更深入指出,在緬甸推動民主化進程之初,由緬甸軍方主要負責制定的憲法已保障了軍方在上下議院均自動取得四分之一的議席,加上緬甸軍方掌控了緬甸經濟生產的主要命脈,所以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即便在去年國會選舉中大勝,也不會對緬甸軍方的實際政經利益構成即時的威脅。緬甸軍方之所以採取風行雷厲的舉措,主要是即將退休的敏昂萊未能成功與昂山素姬達成獲得終身司法豁免權的協議,因此要設法杜絕對方推動修憲公投對軍方秋後算帳的可能性,但這種做法不僅丟人現眼,而且沒有實際的必要。

 

對於獨裁國家的老大中國有否介入支持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坊間評論眾說紛紜。其中一種主流的說法,是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在1月12日接見到訪的中國外長王毅時高調提及到「選舉舞弊」一事,其實旨在試探中國的態度,甚或爭取中國支持發動軍事政變。緬甸軍方其後發動政變,就是中國默許甚或在背後為軍方撐腰的結果。另一些較溫和的說法,是到目前為止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中國在事前積極支持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然而,緬甸軍政府復辟無可避免會受到西方民主國家陣營的譴責甚或制裁。緬甸軍政府在國內外皆缺乏足夠認受性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倒向獨裁國家一途,屆時中國或可在緬甸加快推動各個「一帶一路」項目的步伐。不過,亦有些分析表示,昂山素姬領導的民選政府不僅沒有一面倒向西方利益傾斜,反而為了抵銷西方就羅興亞難民問題對其的施壓和制衡緬甸軍人在國內的影響力而選擇了親華的經濟路線,因此中國按道理說沒有明顯偏袒緬甸軍方的必要。甚至乎,中國須做好兩手準備,以確保即便緬甸民眾示威成功把軍政府趕下台,也不會影響中方在緬甸的利益。

 

中國須做好兩手準備,以確保即便緬甸民眾示威成功把軍政府趕下台,也不會影響中方在緬甸的利益。(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制裁效用多大 緬甸案例見真章

 

上述的爭論,主要是圍繞着緬甸政變的成因來探討。相關的爭辯具有學術意義,各有志者不妨拿出更多的理據來辯過明白。但是,無論當中真相如何,接下來各界更關注的焦點,始終是緬甸軍政府復辟能維持多久。執筆之際,美國總統拜登以行政命令制裁10名現任和前任軍方高層及其家屬,以及3間和軍方關係密切的玉石公司。目前尚不知美方會否擴大對緬甸的制裁範圍,以及歐盟和日韓等美國盟友會否加入制裁的行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若然制裁無法迫使緬甸軍方作出讓步,那便幾乎等同向全球各個掌握軍權的野心家散發出西方民主陣營已徹底淪為紙老虎的訊息。

 

須知道,特朗普年代的美國制裁了伊朗、委內瑞拉和土耳其等國家,當中有部分案例更得到歐盟的配合,但沒有任何一宗案例能迫使被制裁的一方作出預期的讓步,當中與它們能倒向中俄尋求支援不無關係。那些案例,或許基於不同的原因而被部分人解讀成相對特殊的例子。然而,那些案例已有一定的共通性,就是歐美即便在口頭上譴責甚或制裁獨裁者,但沒打算派兵支援在武裝力量上處於弱勢的抗爭者。制裁固然能夠對獨裁國家造成重大的經濟打擊,但曠日持久下去只能換來膠着的局面。倘若連同緬甸的案例也無法透過制裁迫使獨裁者作讓步,那便意味着單靠制裁一途對付獨裁者已徹底失效。獨裁大國甚至不用主動慫恿世界各地握有軍權的野心家發動政變;眾多案例擺在眼前,後者自可心領神會,待成功發動政變後迅速向獨裁大國投誠尋求支援。如是者,世界將迎來獨裁國家聯盟與西方民主國家全面分庭抗禮的格局。因此,按道理說,緬甸問題對西方民主陣營和獨裁國家陣營來說也是關鍵一戰。

 

緬甸問題對西方民主陣營和獨裁國家陣營來說也是關鍵一戰。(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憲法釋兵權不一定迎來民主盛治

 

緬甸爆發軍事政變,似乎與緬甸軍方試圖強硬阻止民選政府推動修憲限制軍方實權息息相關。那麼是否可以反過來說,只要成功透過民主憲政釋兵權,便可迎來民主盛治呢?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拉丁美洲數個國家的案例告訴我們,事情遠遠沒那麼簡單。2019年,熱圖里奧·瓦加斯基金會(Fundação Getulio Vargas)國際關係副教授奧利弗·施廷克爾(Oliver Stuenkel)在《外交政策》發表文章指出,拉丁美洲國家在廿世紀後期至廿一世紀初期的區域性融合機制是針對防止各國在民主轉型的過渡期遭到軍方奪權而設計的。可是,隨後清晰可見的是,民選政府大權在握是拉丁美洲數個國家邁向另一波獨裁和貪腐問題的開始,民選國家領袖同樣可以做出窒礙新聞自由、操縱法院和強行修憲延長總統任期期限等齷齪的事情。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可能才是永恆的真理。

 

(原文刊於聯合早報,作者楊庭輝)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昂山素姬的垮台?緬甸政變「軍政府2.0」重返下一步

美式制裁離不開美國利益優先

美式制裁收效不似預期:委內瑞拉和伊朗案例分析

在人與非人之間的暴君們:《獨裁者養成之路:二十世紀的造神運動》

抗爭需創造情感和功能兼具的國際想像

總統易手 緬甸政經改革現隱憂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