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中亞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聯合早報特約】為何美國豁免伊朗石油制裁?

這一年,全球經濟開始彌漫著不景氣,新興市場經濟動盪不斷,此頹勢或令全球對油氣資源的需求減少。加上,最近油組國開會討論明年減產,其故於美國頁岩油產量增長大增,未來有機會供過於求。此走勢會否抵銷了因伊朗供應大減而對油市造成的影響呢?在額外的 180 天過渡期結束後,美國會否像 2012 年時繼續給予某些國家豁免,可繼續進口伊朗石油呢?歐盟會否真的如願建立特別支付系統(SPV),繞過美元體系,保持與伊朗的經濟交流?最後,伊朗能否像三年前,在四面楚歌下依然屹立不倒?以上都是支配著未來油市發展的重要問題。

 

今年五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力排眾議,單方面宣布退出核協議(JCPOA),對伊朗重啟制裁。半年後,完結 180 天的制裁過渡期,剛巧是美國中期選舉。若說特朗普為了在放榜前趕上尾車,推翻前朝遺產以彰顯自身的豐功偉業,一點也不為過。此次制裁,白宮堪稱史上最強,全方位地切斷伊朗與外界的經貿,更揚言把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零,重挫其依賴石油的經濟體系。明顯地,美國只給哈梅內伊兩項選擇:一是停止在中東興波作浪;二是經濟崩潰,繼而倒台。

 

可惜,美國並未得償所願,伊朗經濟潰,但政權不崩,也未令其積極重返談判桌。相反,白宮在制裁重啟第一天,宣布對八國豁免,可繼續購買伊朗石油,當中包括中國、印度、南韓、日本、土耳其、意大利、希臘及台灣 —— 他們幾乎全是伊朗石油的大客戶。

 

此豁免形同令制裁效果大打折扣。表面上,美國有此決定令人詫異;可是在實際上,此前白宮迫令所有國家終止對伊朗進口石油,是天方夜潭,決定延長過渡期,只是面對現實而已。

 

依近月的發展軌跡看來,縱使美國威嚇繼續購買伊朗石油的國家將會受到次級制裁,但仍有一些國家視若無睹,這威迫未如想像中那麼奏效。所以這次豁免的決定,對美國來說也是不錯的下台階。另一方面,美國更擔憂若制裁伊朗過於急進,將嚴重地衝擊石油市場。面對中期選舉考驗的特朗普,壓止油價飆升,維持市場穩定,才是上策。

特朗普於2018年5月8日宣佈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眾所周知,石油出口是伊朗經濟的大動脈,佔整體出口七成,該國經濟表現與石油出口呈正相關。2012 年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時,該國每日出口石油量只徘佪在 100 萬桶左右,而國民生產總值(GDP)則暴跌了 7 %。到解除制裁後,即在 2016 年的每日石油出口量升至 250 萬至 300 萬桶,而 GDP 就增長了 12 %。當然,其國內經濟結構與管理亦為伊朗經濟的成敗因素,但石油出口算是該國舉足輕重的經濟指標。

 

也因此在半年前,美國重施故技,嘗試透過對伊朗的石油買家實行次級制裁,切斷伊朗命脈。可是,並不是所有伊朗石油進口國也乖巧地就範。他們在這 180 日過渡期間的態度,尤其關鍵。

 

根據彭博的數據顯示,2018 年上半年的伊朗石油最大進口國是中國,佔伊朗整體石油出口約 27 %;其次則是印度,佔 23 %。其他較重要的買家,分別是土耳其、日本、韓國及歐盟,他們佔伊朗石油出口市場的一半以上。

 

雖然日韓及一些歐盟國家對美國言聽計從,但也有不少國家依然貨如輪轉,繼續購買伊朗石油。其中,中國進口伊朗的石油量反而有增無減,由年初的平均每日 67 萬桶,在剛過去十月增購至平均每日 74 萬桶;印度雖然減購買量,由年初的每日 60 萬桶減至十月時的每日 35 萬桶,但也佔頗重份量。若整體來計算,伊朗的石油出口量雖由年初的每日 250 萬降至現時的每日 170 萬桶,但不亞於被奧巴馬制裁時的水平。所以,剛過去 11 月初美國豁免包括中國及印度在內的八國, 算是對現實環境的務實調整。

 

除了美國自知次級制裁未能威嚇關鍵大國繼續購買伊朗石油之外,維持石油市場穩定、防止油價因制裁伊朗而急升,從而影響美國國內經濟表現,亦是美國的盤算。這可解釋為何美國在貿易戰上與中國針鋒相對,卻對中國進口伊朗石油開綠燈。

各國外長於2015年7月14日在維也納簽署伊朗核協議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猶記得在 5 月美國撕毀核協議後,特朗普力求盟友沙地阿拉伯增產。同時,俄羅斯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填補伊朗與委內瑞拉的石油供應缺口。於是,俄羅斯背棄了「盟友」伊朗,在 6 月與沙地阿拉伯延續了油組國與非油組國之間的合作,協議增產石油。由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組成的「沙俄軸心」,在油市上翻雲覆雨。

 

上月,兩大原油期貨布蘭特期油紐約期油意外地各下跌了 15 %,正是「沙俄軸心」的功勞。由於市場受制裁前夕的陰霾影響,加上沙俄兩國在達成增產目標上不似預期,期油指標曾在 9 月時曾一度急升,破 4 年新高。

 

然而,「沙俄軸心」在 9 月底時開會決定悄悄地增產石油,使油價回落至數個月前的水平。其實,站在理性而言,現時傳統能源大國也不太想油價過於高企,因為想讓經濟擺脫過份依賴「食利」的死胡同,加快經濟多元化的步伐。另外,對沙地阿拉伯來說,受盟友美國施壓也是因素之一。

 

但是,據路透社蒐集的數據顯示,其實美國與「沙俄軸心」比較下,前者的增產量更為急進,其上月的增產量超過後者總和。由此可見,美國欲壓抑油價上漲的決心頗大。這亦說明,就算上月剛巧發生卡舒吉事件,美國也不願過於對沙地阿拉伯窮追猛打,因為與沙地阿拉伯保持關係以維持油市穩定,更為重要。

 

執筆之日,美國中期選舉經已落幕。雖然共和黨在特朗普的領導下,成功穩定油市,但中期成績仍未如理想,痛失了眾議院。至於油市未來何去何從,實在受多重因素左右。

 

這一年,全球經濟開始彌漫著不景氣,新興市場經濟動盪不斷,此頹勢或令全球對油氣資源的需求減少。加上,最近油組國開會討論明年減產,其故於美國頁岩油產量增長大增,未來有機會供過於求。此走勢會否抵銷了因伊朗供應大減而對油市造成的影響呢?在額外的 180 天過渡期結束後,美國會否像 2012 年時繼續給予某些國家豁免,可繼續進口伊朗石油呢?歐盟會否真的如願建立特別支付系統(SPV),繞過美元體系,保持與伊朗的經濟交流?最後,伊朗能否像三年前,在四面楚歌下依然屹立不倒?以上都是支配著未來油市發展的重要問題。

 

(原文刊於聯合早報,作者孫超群)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核協議之後】對伊朗「不忠」、「腳踏多條船」的俄羅斯,如何在西亞外交戰中「全拿」?

新世代欠發展 敲響神權體制喪鐘

各懷鬼胎 回教國反應迥異

中東,認同的旗幟:伊斯蘭與民族主義的對撞(上篇)

中東,認同的旗幟:伊斯蘭與民族主義的對撞(下篇)

當穆斯林聖地落入異教徒手中,阿拉伯大國為何綁手綁腳,不敢大聲抗議?

向你的朋友分享這篇文章吧!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One Respon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