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表明,在正式制裁沙特前一天,他曾親自致電沙特國王薩勒曼預告美方的行動。一般分析相信,拜登要借此懲罰沙特重塑美國的道德高地,但同時也不想過度開罪沙特,原因是華府仍然須要倚靠沙特製衡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以及穩定全球石油的油價,過度強硬的懲罰恐怕會令沙特逐步倒向更難纏的中俄懷抱里。
前總統特朗普主政時,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後重新對德黑蘭政府施以制裁,卻對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派遣親信,到土耳其殺害異見記者卡舒吉的惡行輕輕放過。
拜登上場後,嘗試一改前朝偏袒沙特的中東政策,但被部分聲音批評相關措施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其實,拜登調整美國的沙特政策時,須面對捍衛人權與戰略利益考慮之間的張力,他的決策並非全無可取之處,但同樣地,箇中的風險不容忽視。
拜登當選總統後,先在2月初宣佈中止對沙特在也門戰爭的援助和暫緩對沙特的部分軍售,後在卡舒吉被殺害一事翻舊賬。
白宮不僅在2月26日公開國家情報局於2018年確認沙特王儲批准謀殺卡舒吉行動的調查報告,更透過國務卿布林肯頒布「卡舒吉禁令」,以不公開名字的方式制裁76名被高度懷疑從事威嚇異見份子活動的沙特國民,當中盛傳包括一名沙特前情報高層和被指執行殺害卡舒吉命令的王儲私人衛隊。
儘管如此,拜登的沙特政策仍被民主黨部分黨員和人權組織批評為「偽善」的舉措,原因是他只制裁王儲的親信,卻沒有正式制裁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人。尤有甚者,拜登實際上也難以確保過往屢次踐踏人權的沙特日後不會重蹈覆轍。布林肯表示,美特關係並非「破裂」,而是予以適當的「重整」。
拜登表明,在正式制裁沙特前一天,他曾親自致電沙特國王薩勒曼預告美方的行動。一般分析相信,拜登要借此懲罰沙特重塑美國的道德高地,但同時也不想過度開罪沙特,原因是華府仍然須要倚靠沙特製衡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以及穩定全球石油的油價,過度強硬的懲罰恐怕會令沙特逐步倒向更難纏的中俄懷抱里。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特聘研究員(Distinguished Fellow)馬丁·英迪克(Martin Indyk),上月10日在《外交》雜誌網頁發表文章強調,由於沙特王儲絕對不敢在私人衛隊未能隨行的情況下訪美,所以美國的制裁實際上已與正式制裁沙特王儲分別不大。
另外,英迪克也辯稱,拜登政府已降低了沙特王儲與白宮對話渠道的規格。在特朗普主政的年代,沙特王儲可直接跟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聯絡,但拜登政府只派出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跟沙特王儲建立新的溝通機制,那意味著拜登政府只把兼任外交部長的沙特王儲,當作單純的外交部長,而非沙特實際上的統治者。當然,批評者希望沙特王儲徹底被排斥,但英迪克認為,無視現實處境的道德喊話的實際意義不大。
不過,即使是拜登政策支持者的英迪克也承認,雖然沙特早前礙於壓力釋放了著名女性主義者政治犯魯嘉因·哈德洛爾,但拜登的沙特政策還遠不足以阻止對方在國內外繼續從事蔑視人權的活動,當中以在也門支援阿卜杜拉布·曼蘇爾·哈迪對抗胡塞武裝組織的內戰的情況最為嚴重。
也門內戰的人道危機主要是由沙特濫用美國的軍備支援在也門多次發動傷及平民的無差別襲擊,因此許多如英迪克等的西方評論者都認為美國有義務制止沙特在也門的惡行。拜登中止對沙特在也門的援助,其原理就是旨在使沙特難以有足夠的軍火補給,從而迫使它想辦法結束曠日持久的也門戰爭。
可是,沙特目前仍有充足的軍火,要緊急停止對也門的軍事介入行動,實非一時三刻能達成的事。況且,也門內戰的人道災難實非沙特單方面造成。由伊朗支援的胡塞武裝組織,同樣屢次發動無差別攻擊及阻撓人道救援物資送到平民手上。
若然拜登單方面向沙特施壓,卻不同時阻止伊朗以非法走私武器的方式,為胡塞武裝組織提供武器支援,那麼結束也門內戰所造成的人道危機只是奢談。
其實,也門內戰的人道危機再大,也只是沙特問題的縮影。若然沙特王儲在國內獨大的政治地位不受動搖,而美國又無法減低對沙特的戰略依賴程度,再多推動沙特改善人權的建議,也是紙上談兵。

(原文刊於聯合早報,作者楊庭輝)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The Glocal 和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合作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
如有垂詢,歡迎FB私信或電郵至editor@theglocal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