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也有分析指,即使美國拒絕重返核協議,也無礙伊朗擴軍的決心,但拜登現時面臨國內外龐大的壓力,去箝制伊朗的擴張速度,要他無條件重返成效已不大的原有核協議,也是強人所難。
伊朗新一屆總統選舉於6月18日舉行。所謂選舉,其實無異於“欽點”,單看參選的七人名單,便知道篤定由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一手扶植的愛將萊希(Ebrahim Raisi)勝選。
是次伊朗總統大選事前操縱的程度,受到溫和改革派以至部分建制中人的猛烈抨擊,但負責審批總統參選人資格的憲法監護委員會,最終沒有作任何妥協。有分析估計,這跟奠定萊希為哈梅內伊接班人一事息息相關。
大選最終投票率僅約48%,令萊希的勝選民意正當性顯得不足,但萊希由始至終也只打算靠攏哈梅內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來統治。
萊希上台後,伊朗勢必更趨強硬,原本有意令美伊緊張關系降溫的拜登政府將迎來新的難題。
選舉操縱疑為確立哈梅內伊接班人鋪路,憲法監護委員會否決了多個建制派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參選資格,包括前議長阿里·拉里賈尼(Ali Larijani)和現任副總統埃沙格·賈漢吉里(Eshagh Jahangiri),令不少德黑蘭的政治精英也感到震驚,建制派狠批憲法監護委員會的聲音不絕於耳。
哈梅內伊最初為憲法監護委員會的決定護航,但後來改變口風,承認篩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公義的情況,不過憲法監護委員會最終仍沒有就候選人名單作出任何修正。
前伊朗政治犯穆斯塔法·塔紮德(Mostafa Tajzadeh)等進步改革派人士,把選舉篩選形容為旨在確立哈梅內伊潛在接班人的“選舉政變”。
國際危機組織伊朗項目主任阿里·瓦茲(Ali Vaez)於6月16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網站发表的文章也預計,哈梅內伊希望在他逝世後,把最高精神領袖的職務改為由一個委員會分擔,以防出現一人獨大,以及把伊朗的總統制改為議會制,讓親哈梅內伊的大多數議員,代為箝制伊朗政府的首腦。
他也認為,哈梅內伊相信萊希當選後,不會反對自己推動意屬的結構性政治改革。其實,年事已高兼患有癌癥的哈梅內伊為自己的身後事籌謀,已是路人皆知的事。

早在兩年前,他发表了一份概述了他對未來願景的宣言,當中包括計劃招攬年輕的哈梅內伊效忠者進入政府各個部門,以及淡化伊朗共和政制的特征,好讓他一旦離世,仍能保障家人的安全和延續自己的革命路線。
制度內改革空間小 溫和改革派難再團結呼籲投票,對於伊朗是次篩選程度史無前例的總統大選,改革派的反應莫衷一是。部分改革派相信,縱然選舉篩選充斥不公,但他們仍應盡可能選擇支持一個相對溫和務實的候選人,例如前副總統穆赫辛·邁赫拉利紮德(Mohsen Mehralizadeh)或伊朗中央銀行前行長阿卜杜勒納賽爾·赫馬提(Abdolnaser Hemmati)。
然而,改革派不少人檢討反思了過往與魯哈尼聯盟的失敗經驗。具體而言,改革派並未因為與魯哈尼結盟,而成功為支持者帶來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卻被美國重啟制裁導致經濟受到重創、魯哈尼政府內部管理不善、貪污腐敗和防止冠狀病毒疫情蔓延不力所連累。
此外,魯哈尼當上伊朗總統,並未能夠改變伊朗雷厲風行鎮壓異見的作風,由2019年至2020年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被強硬鎮壓下去,便可見一斑。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加速了伊朗政治幻滅的程度,導致愈來愈多改革派認為,難以再押上個人或組織的聲譽,向大眾推薦任何候選人,在制度內爭取成果。
他們當中有些人公開呼籲全面杯葛選舉,有些人在個人層面沒有參與投票的打算,但並未公開呼籲杯葛,以免被扣上煽動顛覆政權的帽子。
無論如何,不論溫和改革派是否積極呼籲杯葛選舉,也難以改變萊希即將登上伊朗總統寶座的大局。較低的投票率,讓萊希當選一事看起來缺乏民意基礎,但萊希也好,哈梅內伊也罷,他們向來並非重視主流民意之人,萊希往後也只會更為看重哈梅內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的意見。
布萊爾全球變化研究所(Tony Blair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高級研究員賽義德·戈爾卡(Saeid Golkar)和分析師卡斯拉·阿拉比(Kasra Aarabi),於6月16日在《時代》周刊網站发表評論文章分析指出,萊希上台後,伊朗政府與哈梅內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的關系將變得更為緊密。
對內方面,伊斯蘭革命衛隊近年已借助抵抗西方文化入侵之名,不斷暴力鎮壓異見分子和執行政權頒布的伊斯蘭式管理秩序。他們預計,伊朗下一步將推動全國性的意識形態肅清運動。
對外方面,伊朗政府將更放任伊斯蘭革命衛隊在境外秘密處決異見分子,同時发動針對親美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勢力的攻擊。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雷特·史蒂芬斯(Bret Stephens)也於6月21日发表評論文章強調,萊希獲得擢升,並非單只涉及伊朗核問題談判的前景那麽簡單,而是關乎美國往後須與訴諸宗教權威、政治鎮壓及伊斯蘭革命狂熱的伊朗政權交手的棘手難題。
史蒂芬斯認為,拜登重返原有的伊朗核協議,即意味著伊朗每年可合法地獲得幾十億資金,去擴充危及中東和平穩定的軍備。
(原文刊於聯合早報,作者楊庭輝、許家欣)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The Glocal 和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合作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
如有垂詢,歡迎FB私信或電郵至editor@theglocal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