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經 科技發展

【星期日明報特約】夕陽已久的唱片業:音樂數位化的結構轉型

事實上,音樂工業並未有因爲唱片銷量下滑而變差,反而是數位化的趨勢改變整個行業生態,甚至使其更多元化。從2017年串流收入首次超越實體銷售可見,唱片業那步入夕陽的速度只會有加無減。特別的要指出,拉丁美洲和印度這兩個曾經是實體銷售最低迷的地區,都以強勁的串流收益增長成為冒起市場。縱使老樂迷如我對唱片業式微感惋惜,音樂數位化帶來的結構性轉變其實都不壞。

 

經營30餘年的老牌唱片字號「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於月前結束其金鐘太古廣場分店,而僅存的尖沙咀分店相信亦命不久矣。令人想起數年前國際唱片大號「HMV」宣告清盤到尋求「白武士」的經過及引起的社會迴響。時至今日,「HMV香港」已被「中國3D數碼娛樂有限公司」所收購,變成了一間以影音和生活品味為銷售旗號的百貨公司,同時成為了母公司推廣自家影音製作和「訂閱式串流服務」(paid subscription streaming)的營銷店。純粹的唱片店仿佛早已踏進歷史的黃昏中。

香港的音樂工業一直以唱片銷售為其蓬勃基準。八九十年代時本地唱片達致白金甚至雙白金本地銷量(即5萬至10萬)屢見不鮮,象徵著香港樂壇的輝煌時期。此情已不復再,而普遍都將本地樂壇積弱的矛頭指向千禧年初盜版猖獗導致唱片業收入大減。但單此觀點實為片面,而且音樂工業與唱片業並不能劃上等號。跟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剛出版的「2018年全球音樂年報」(Global Music Report 2018),全球音樂工業於2017年有8.1%年增長,其中訂閱式串流服務所得收入更有45.5%年增長,並已超越了實體唱片的收益。所以要了解現今全球音樂工業的趨勢,特別是網上串流,就首先要認識音樂的「數位化」及其結構性影響,包括消費模式、音樂生產及獨立音樂的發展。

「香港唱片」的太古廣場分店一直深受樂迷歡迎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音樂數位化 數碼格式為方便載體

音樂發展一直與科技有著緊密關係。由留聲機、黑膠、卡式帶到唱片等,其實都是音樂載體上及質素上的改善,與音樂本身的優劣並不直接相關。而現今所流行的「數位化」,簡單指直接從網上合法或非法上下載數碼音檔,如.mp3和.avi,都是現代隨身科技和4G網絡發展所自然衍生的傳播媒介。

數碼音檔有至少三點比唱片優勝。其一,直接下載音檔比購買實體唱片方便。用家亦不需一整隻碟購買,可自由選擇喜愛的單首歌曲,脫離生產商甚至音樂人的制肘。生產成本亦因不需唱片拷製而下降。其二,不要以為耳熟能詳的.mp3格式代表了所有的數位化。它其實只是其中一個比唱片較低音質的格式。現在樂迷和發燒友都願意購買音質較唱片好的音檔,如.wav、.flac和.alac。高檔次數碼播放器的愈趨普及更是推動著高品質數碼音樂享受。

其三,亦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網上串流服務的普及對音樂「聆聽模式」的根本性改變。「串流」(streaming)是指把完整數碼檔案,特別是影音檔,分段切割並逐段傳送至用戶。用戶可邊下載邊欣賞影音媒體,不需如從前先完成下載整個檔案才能開啟,而且串流時下載的數據更不會霸佔硬體空間。串流服務供應商,如已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音樂播放軟件Spotify和訂閱式影片出租龍頭Netflix,都是把數以百萬計的音樂和影片檔案儲存在龐大的伺服器中,以不同形式收費並供串流下載。

雖然唱片一直銷量下滑,但音樂工業因數位化而變得更多元化 (圖片來源: IFPI)

[adrotate group=”3″]

串流服務盛行改變了消費和生產結構

串流的普及逐漸改變音樂的「聆聽模式」(mode of listening)。音樂學者Anahid Kassabian「隨便聆聽」(ubiquitous listening)形容現時音樂消費習慣,對比著以前的「主動聆聽模式」(active mode of listening)。從前的音樂娛樂是一種較認真的事情。聽眾需要主動地到音樂廳或播到唱片,並有意識地作出聆聽這行為。而現在串流之所以「隨便」,是因為橫跨地域和時間的音樂都變得觸手可及。用戶只需要按當下心情隨意從龐大的網上數據庫內搜尋歌曲,亦可以開啟隨選功能讓程式帶領探索。聆聽者變得較以前少執著於同一歌手或大碟,而聆聽音樂亦變成了一種隨意、被動和陪襯著其他行為的習慣。

在音樂生產方面,串流使音樂人不需再依賴傳統的方式生存,即是自資或找音樂品牌推出實體唱片。公司和獨立音樂人能直接從串流服務商以版權及分紅方式獲利,令生產成本大幅減少。縱使唱片銷售的利錢較以前大減,傳統音樂品牌能將節省的成本和新的獲利用於開拓掛勾的商品,如演唱會和其他周邊。更重要是,音樂數位化使從前缺乏資源的獨立音樂人容易打出名堂。全球網絡令音樂無遠弗屆,推廣宣傳廉價而方便。隨便聆聽的趨勢同時令音樂人更容易以單曲創作成名。他們不需再儲滿十到廿首歌才推出大碟,而能夠把歌曲逐隻推出累積人氣。去年橫掃各國際音樂大獎的獨立嘻哈音樂人Chance the Rapper正是例子。他以單曲成名,而且到現在依然沒簽任何音樂品牌。他獲得2017格林美說唱大碟獎的《Coloring Book》更是史上首張被提名的串流限定大碟。

事實上,音樂工業並未有因爲唱片銷量下滑而變差,反而是數位化的趨勢改變整個行業生態,甚至使其更多元化。從2017年串流收入首次超越實體銷售可見,唱片業那步入夕陽的速度只會有加無減。特別的要指出,拉丁美洲和印度這兩個曾經是實體銷售最低迷的地區,都以強勁的串流收益增長成為冒起市場。縱使老樂迷如我對唱片業式微感惋惜,音樂數位化帶來的結構性轉變其實都不壞。

 

(原文刊於星期日明報,作者張德裕)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Avicii與瑞典流行音樂業的地緣發展

政治宣傳的美學「蒙太奇」《罷工》

區塊鏈技術與資訊自由

虛擬貨幣的政治經濟學

Psy〈Gentleman〉:韓國的「虛偽紳士」

Gwiyomi的韓流文化現象

向你的朋友分享這篇文章吧!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