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歐日等西方陣營國家先後在軍事(及經濟)上支援烏克蘭,也實施針對俄羅斯能源業及金融業為主的制裁措施,不過源於歐洲長久以來依賴入口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加上德國和匈牙利不願意對俄羅斯過份強硬,歐盟早前的制裁俄羅斯政策力度遠不及美國。經過了5月30至31日的歐盟峰會後,歐盟推出第六輪制裁俄羅斯措施,最受外界注目的部份,是歐盟各國同意合共減少九成(詳情下文另述)入口俄羅斯石油,以及歐盟與英國聯手禁止歐英的保險及再保險公司,為運載俄羅斯石油的油輪提供保險。歐盟這一輪公佈的制裁措施,較對上五輪更集中和更加徹底,但由於政策執行需時,加上俄羅斯能源產業並非單純因西方制裁便會(短期內)被削弱,最終會否對俄羅斯經濟帶來致命衝擊,宏觀來看可從三大方向觀察。
歐洲各國會否因通脹壓力而放寬制裁
歐盟的九成俄羅斯石油入口禁令,有兩大部份:一、最快在2022年12月初停止透過航運入口俄羅斯原油,以及在緊隨的兩個月後停止透過航運入口俄羅斯石油產品;二、透過德魯日巴油管(Druzhba pipeline)入口俄羅斯原油的歐盟國家,現階段可獲無限期豁免參與制裁,當中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德國和波蘭,但德國和波蘭宣佈在2022年年底前停止透過此油管入口俄羅斯原油。總計歐盟將於2022年年底前,較原先減少入口俄羅斯原油達90%,但這個幅度已屬折衷方案,原因是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是內陸國家,本身要依賴德魯日巴油管供應國內所需,極力反對歐盟在未有給予足夠時間和財政援助下,便一刀切禁止入口俄羅斯石油。

另外,全球達九成的航運保險由國際船東互保協會(International Group of P&I Clubs)旗下的十三間保險公司承保,當中大部份以歐洲為總部,並以英國為總部的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為有關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re-insurance)。歐英(以及稍後可能加入行列的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即時禁止境內保險公司承保有關俄羅斯石油航運新合約,原有合約亦於未來六個月完結後不再續期,由於沒有保險的油輪不獲進出歐洲港口,加上歐盟曾於2012年針對伊朗石油航運實施過相關禁令並取得成效,外界預期禁止向俄羅斯石油航運承保的政策,對比九成俄羅斯石油入口禁令,成效或更立竿見影。
按歐洲統計局(Eurostat)的數據,2020年歐盟27國所入口的原油和天然氣,分別約25%和45%來自俄羅斯;同一時間,按國際能源署(IEA)估算,2021年俄羅斯每日出口470萬桶原油,歐盟合計每日入口220萬桶(連同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合共240萬桶),佔了俄羅斯約一半出口,而石油及天然氣出口在2021年佔了俄羅斯國庫收入約45%。俄烏戰爭難以短期內結束,歐元區和英國也分別因能源和糧食價格高企,錄得破紀錄的通脹(5月份按年8.1%,歐元區成立以來最高;4月份按年9%,四十年來最高),歐英是次祭出至今針對俄羅斯石油出口最嚴厲的措施(即使措施在半年後才陸續生效,而且未包括俄羅斯天然氣),意味布魯塞爾和倫敦願意承受短期的通脹風險,換取重挫莫斯科的財政來源,惟戰事一旦延續至冬季,在未來半年亦未能找到足夠入口來源替補俄羅斯石油留下的供應空缺,即使歐英願意繼續供應武器予烏克蘭,持續高企通脹亦有機會削弱援烏抗俄的民意基礎。
俄羅斯能源的非西方市場及灰色市場需求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mir Putin)在俄烏戰爭前夕,率先獲中國同意在三十年內購入總值117.5億美元的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路透社在5月19日引述Vortexa Analytics報道,中國在5月便以航運方式每日入口110萬桶俄羅斯原油,以同一方式作比較,2022年第一季每日入口75萬桶,2021年全年更只入口了80萬桶,同一報道亦稱中國也根據與俄羅斯的協議,在5月透過油管買入80萬桶俄羅斯原油,意味中國單是5月份便購入了200萬桶,佔中國全年石油需求的15%。即使根據報道,中國是以每桶折讓多達29美元購人,可見中國就算在公開場合不願意過份支持俄羅斯,也絕對願意金援俄羅斯能源業。
印度同樣趁低價大舉買入俄羅斯原油。彭博在3月31日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印度獲俄羅斯折讓每桶多達35美元的價錢,結果由3月至6月至今,英國廣播公司引述Kpler統計出印度在這段期間購入了約2600萬桶俄羅斯原油,而印度在整個2021年只入口了1200萬桶俄羅斯原油(佔印度2021年原油入口的2%),增幅非常驚人。印度同時與美國和俄羅斯保持良好關係(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重要成員,亦是俄羅斯軍備的主要購買國),當俄羅斯原油以折讓價出售,只要政治上獲美國容忍,短期內對印度必然吸引力極高。
俄羅斯逐步失去歐洲市場,中印兩國自然是最理想的替代市場,但中印兩國中長期能否持續承接俄羅斯原油出口,卻成一大疑問。其一是出口往歐洲的俄羅斯原油不少是經油管輸送,俄羅斯假如長遠要改往中印出口,需花時間和成本興建更多通往中印的油管;其二是中國近年經濟下滑,原油需求或會下降,而印度以往主要從中東入口原油,一旦俄羅斯減少或取消原油折讓價,印度的購買力也存疑。
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早年伊斯蘭國(IS)武裝份子佔據了伊拉克北部石油重鎮摩蘇爾後,也成功透過地下渠道售出摩蘇爾出產的石油來獲取資金,是次俄羅斯原油大部份被西方國家禁運及不獲承保,自然也會衍生這方面的灰色交易。當歐英不再容許境內的保險公司承保俄羅斯石油產品航運,中印以至其他有意購買俄羅斯原油的國家,就不能以傳統方式直接購買,不但要另找保險公司承保,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運送過程也要隠藏產地,以避開美歐的制裁措施。早年滙豐(HSBC)、渣打(Standard Chartered)和德意志(Deutsche Bank)相繼被美國司法部控告涉及參與伊朗石油及其他金融交易,而最終要繳交巨額罰款,今後美歐英要趕絕俄羅斯原油供應,固然要視乎有否決心阻嚇美歐英金融機構參與,甚至是否連與美歐英貨幣結算業務有往來的中印金融機構也不放過。
中東局勢與美國改變中東政策的態度
壓抑通脹固然有助美歐英凝聚封殺俄羅斯原油的民意基礎,而增加原油產量是其中一個方法。《金融時報》於6月初引述消息人士報道,美國有意緩和自拜登出任總統後,與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ad bin Salman)的緊張關係,以提供更先進武器和支援也門戰爭為條件,換取沙特阿拉伯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加原油產量。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一直表明有意緩和美伊關係,日後會否放寬伊朗原油出口制裁,換取對方重返談判桌,也值得留意。

誠然,美國不再像舊日般完全主導對沙特阿拉伯和對伊朗的關係,加上OPEC的增產能力也要視乎利比亞的局勢,即使美國有所求,也非能輕易實現。
俄烏戰爭已演變成為長期戰爭,西方與俄羅斯至今不願意真正兵戎相見,但不惜消耗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對方的資源來擊倒對方。從資源和經濟實力去計算,時間似乎對西方有利,但通脹會否最終扭轉援烏抗俄民意和政策方向,筆者認為仍需時觀察,但不吝嗇在此大膽下個判斷:假如歐洲能夠捱過2022年年尾至2023年年初的冬天,到時候相信勝負已分。
(原文刊於明報,作者郭耀斌)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聯合早報特約】為何美國豁免伊朗石油制裁?
【聯合早報特約】俄烏戰爭的經濟代價:俄羅斯全面戰爭下的經濟危機
【轉角國際特約】國家為何一再失敗?黎巴嫩斷油、毒梟與內戰的「三重危機」
【換日線特約】石油、帝國與災難:「黑絲路」興衰史
【換日綫特約】全球制裁、供應鏈斷、輸出通膨——俄烏戰事引爆「金融核彈」,中亞國家唇亡齒寒
【明報特約】馬克龍居中策應調解烏克蘭危機 功過參半但整體戰略受國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