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京開始將更多的籌碼壓在俄羅斯身上,克里姆林宮在東烏克蘭對於歐盟的武裝威脅就成爲了中國在東歐和德國的政治負資產;而南海地區中方對於歐盟積極耕耘的經貿利益的威脅,在美國回歸印太平洋地區的大戰略底下,西歐海權大國們也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向北京施壓——的確,中歐之間的合作空間仍然存在,但是,在歐洲内部利益一致,加上美歐利益高度一致的當下,中美歐三大板塊的競爭,短暫地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
不久前,北京政府在向歐盟做出高調的反制裁之後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話,以及28日和中國總理李克强的中德雙邊磋商,期望德國帶領歐盟在中美衝突之間遠離華府而近中國的想法,雖然某程度上是吃對了德國傳統右翼上下對於中國經濟利益的傾倒,然而,以默克爾爲首,對於中國更無條件地寬容的傳統右派在德國的勢力在多年執政之後已經開始消退,而在中方開始向對歐敵視的俄國靠攏,以及歐盟在美國拜登新政府上臺後展示了對於印太平洋地區的重點關注之後亦已經放棄了觀望的態度轉以積極在亞洲建立影響力等因素下,中方在歐陸已剩的著力點不多。
要簡單歸納歐盟對中國影響力的弱點,從來莫過於東西歐之間戰略利益的不同以及亞洲對於歐盟來説有距離上的限制;東歐恐俄恐共,西歐對於和俄國接觸有更大遐想,而中國一直被德國視爲美國以外最友好的貿易夥伴和買家,東南亞印太平洋地區直至近年來説對於歐洲人來説非常陌生。然而,當北京開始將更多的籌碼壓在俄羅斯身上,克里姆林宮在東烏克蘭對於歐盟的武裝威脅就成爲了中國在東歐和德國的政治負資產;而南海地區中方對於歐盟積極耕耘的經貿利益的威脅,在美國回歸印太平洋地區的大戰略底下,西歐海權大國們也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向北京施壓——的確,中歐之間的合作空間仍然存在,但是,在歐洲内部利益一致,加上美歐利益高度一致的當下,中美歐三大板塊的競爭,短暫地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

中俄軍事外交同盟將北京東歐和德國投資努力付之一炬
踏入新世紀,德國傳統右派有著對於商業利益更看重,遠超於戰略上利益的傾向,然而這種“兩頭蛇”的作風在中俄軍事同盟直接威脅到東西歐全球利益之後,不但在德國本土已並非絕對主調,俄國在烏克蘭大膽的軍事行動亦令東歐强硬反俄之風吹到了西歐,在汎歐層面逐漸占據主流。細心觀察德國國内對於德俄之間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II)天然氣管項目和德國主張斡旋的中歐投資協定的態度,對照執政右派的支持率和歐盟内日漸一致的外交立場,不難看見俄國的威脅如何和中國問題被混爲一談,而這個趨勢如何從東歐輻射到德國本土。自基民盟/基社盟(CSU/CDU)的默克爾在2005年上臺之後的外交路綫,雖然大致上可以說得上是親歐,然而一旦歐洲利益和德國利益相衝突,默克爾本能性地更多時候會選擇“德國優先”,對華議題如是,對俄議題亦是——這也是爲什麽外界看歐盟對外政策偶有“精神分裂”之狀況,比方說布魯塞爾大力制裁俄羅斯,那邊廂柏林政府卻和克里姆林宮打得火熱;歐盟就新疆問題制裁中國官員,而中德之間依然雙邊會談談得歡快的原因。但是在德國將在今年秋天迎來大選之際,這個狀況將會迎來轉機:雖然領導德國十五年的默克爾不再競逐連任,執政的CDU/CSU繼任者卻死抱著默克爾路綫不放,無視了選民間,尤其是年輕一代中間派的選民意願。乘此勢而起的德國綠黨,除了在勞工權益上大力評擊中國和再次强調形容歐盟和中國是“系統性競爭” (competition of systems)。
以外,更誓言徹底廢除北溪二號計劃,綠黨的總理候選人比博克(Annalena Baerbock)更就俄國在烏克蘭邊境的軍事行動發言指出德國必須為此加强向莫斯科施壓。然而,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目前依然是CSU/CDU 誓死保護的政策果實,新鮮出爐的總理候選人拉雪特(Amin Laschet)就是在二月歐美正考慮就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ksey Navalny)受毒害以及監禁制裁克里姆林宮時,仍是信誓旦旦無可割捨的成果。根據最新來自Forsa 和INSA 在四月底舉行的民調,綠黨和CDU/CSU的支持度分別是22%/28% 和23/23%,綠黨創新高之餘也是執政黨的新低。在德國選民開始更偏向於對中俄强硬的政黨的時候,歐盟之間東歐和德國的共識亦漸漸浮現。在東歐,一直都被華文媒體高估的中國-東歐16+1會談機制在今年幾乎已經是無人問津,如果17,19年中俄兩度共同在各自的戰略要衝(波羅的海和東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都尚未是足夠明確的警號的話,北京政府對於它的“烏克蘭”—台灣——近日頻頻“亮劍”,對於極爲依賴歐盟和北約保護傘的東歐國家來説,傳遞的信息明瞭不過。相應地,中國的强硬態度在歐洲亦匯集成勢,歐洲人民黨 (European People’s Party, EPP/ PPE) 的專屬智庫馬田斯中心(Wilfred Martens Centre)政策總監佛羅斯甸(Roland Freudenstein)在28日已經倡議歐盟執委會在新的歐盟七年預算中撥出資源專責處理研究中國事務的政策工具。目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圍困已解,莫斯科早已習慣了西方制裁,也不依賴經濟發展支撐它的强國形象,但是中國呢?北京政府在中歐投資協定上讓步之後,食髓知味的歐洲諸國,適逢拜登政府對華强硬的大戰略,中歐之間接下來互動和談判,權力的天枰難得地倒向歐盟一方。

德荷法海軍南海保護”自由航行“側翼美國印太戰略
如果說烏克蘭和東歐戰綫是中歐關係中的副綫,而北京不過是被反俄浪潮誤中副車的話,歐盟在中國政府視爲自家後院的南海的佈局,可以說是有直接的衝突。由各成員國首長組成的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在16號同意並發表了歐盟在印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聲言歐盟將在“東非到太平洋眾島國”,和以亞盟(ASEAN)爲首,包括環印度洋協會(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及太平洋地區組織聯會(Council of Regional Organisations of the Pacific)等的多邊組織,在地區内維護國際秩序(”Rule-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是次里程碑般的戰略公佈,可以説是歐盟自從2019年宣稱中國為“系統性對手” (Systemic Rival)之後歐盟對於亞洲局勢最重要的文件。此一舉動,理所當然地是配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早前高調的亞洲訪問,讓歐盟在此地區樹立戰略框架和美國合作保護雙方利益。雖然整份理事會報告中只在保障歐洲產業鏈章節中輕輕提及過中國,然而報告中重點提及歐盟將必須維護國際仲裁結果,尤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的判決,以保障海域擁有“自由和開放的補給航道”,而UNCLOS正正是仲裁決議中國“九段線”主張違反國際法的國際法院。在法德荷三個主要歐盟成員國已經各自發表了自己的亞太政策,並且加强在南海地區和其他亞洲盟友的軍事威懾,這個主張劍指何方相當明顯。
其中,德國和日本在不久前的四月十三日方結束雙邊國防會談,日本政府更提出雙方舉行聯合海軍演習。如果成事的話,德國海軍將是自2002年來第一次進入南海水域。歐盟,在終於等來了一個重視跨大西洋合作的美國總統之後,立意保護自身在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利益。當然,僅凴此文件斷定美歐之間將馬上開始合作“圍堵”中國並不恰當,因爲歐盟同時也强調了和中國接觸的必要,其中提及了幾近胎死腹中的中歐投資協定與提及了自九十年代起常設的亞歐會談(Asia-Europe Meeting, ASEM),反映了中歐之間仍存在少量合作空間。當然,這個空間存在的前提是要中國遵守國際協定,而北京政府行事一般僅凴對於自身實力的估量,而非國際條約的束縛。然而,在中國一方面在歐盟門口的烏克蘭問題上站在俄羅斯一方,二來北京幾經讓步先獲默克爾首肯得來的中歐投資協定又因爲新疆問題和歐盟的相互制裁,在失去歐洲民間支持後幾近壽終正寢,若果北京政府仍在意歐洲單一市場——這個美國以外最大,消費力最高的已發展國家市場——的話,必須滿足相對應的代價。有了美國强大的掩護,布魯塞爾在中歐的博弈之中暫時占了上風。
目前距離德國大選畢竟還有四個多月,下一任柏林政府怎麽看待中俄,將會是中歐關係的關鍵;而接下來中美歐三方的博弈要怎麽走,就要是中俄之間革命兄弟情長,還是歐美全球利益夠一致了。

(原文刊於明報,作者尹子軒)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