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中亞 宏觀政經

【明報特約】俄烏戰形勢未明 土耳其平衡外交受考驗

(Source: Unsplash, by Meg Jerrard)

多年來,土耳其與世界多國的關係均錯綜複雜,既甚少存在堅固不變的友誼,亦甚少有永遠化解不了的仇恨。近年土國與西方關係一度惡化至接近撕破最後一張臉皮的地步,但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須倚賴土國配合以對抗俄方,有評論因此認為土國和西方的關係迎來緩和契機。近日土國先是主動提議讓俄烏停火談判在其境內舉行,繼而稱俄烏雙方在談判期間已就數個議題收窄分歧。樂觀的預測,是土國能在不得失任何一方的情况下斡旋成功,藉此突顯其「超級聯繫人」的戰略價值。不過,西方與俄方愈趨涇渭分明,土國要面面俱圓也殊不容易。

口頭強硬挺烏 同時對俄處處忍讓

土國近年與西方關係每况愈下,是有目共睹的事,例如其不顧北約大部分成員國反對,向俄購買S-400地對空飛彈系統;指摘以色列是當今的「納粹德國」並為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撐腰;去年更一度驅逐10 國大使,抗議西方施壓要求釋放自2017 年被關押的維權人士卡瓦拉。
不過,土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取態跟西方相對接近。首先,土國一直反對俄方吞併克里米亞,及支持烏克蘭維護領土完整,近年亦不顧俄國反對,向烏克蘭售賣「拜拉克塔TB2」武裝無人機。據報道,這款戰機是烏方抵抗俄方侵略的空軍主力。在俄烏戰爭之前約半個月,土國總統埃爾多安前往基輔,與烏方召開高級別戰略合作委員會會議,雙方簽署多項包括支援烏方國防的合作協議。俄烏戰爭爆發後,土國以履行《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賦予的權力之名,禁止俄方軍艦駛經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又稱俄方對烏方的軍事行動不可接受。
然而有輿論質疑,土國對烏方的支持一直是姿態多於實際,例如其反對俄方吞併克里米亞的形式僅限於口頭譴責;此外,土國在俄方向烏發動戰爭後數天才封鎖黑海,俄方對此已有足夠時間應對。尤有甚者,土國不僅拒絕跟隨西方制裁俄方,更在歐洲最主要的人權組織「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表決通過開除俄方會籍中投下棄權票,土國官方解釋是制裁俄方只會幫倒忙。

不欲美俄其中一方獨大

其實,儘管土國反對俄國入侵烏方,但基於地緣政治和經貿考慮,它在行動上甚忌諱觸碰俄方紅線。一方面,土國不會認為俄國是十分可信賴的國家,事實上土俄兩國在利比亞和敘利亞問題上存在利益分歧,雙方更曾爆發有限度的軍事衝突。另一方面,土國近年跟北約愈趨貌合神離,美國因土國購買俄製S-400 系統而取消售賣F-35 戰鬥機予對方的交易,前年年底更把制裁土國的範疇擴大至對方的國防工業局。土國支持制裁俄國,無疑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另外,土國近年有賴俄國制衡西方勢力,俄國衰落將影響土國的區域利益,這並非土國希望看見的世界局勢發展趨勢。北約不欲跟俄國爆發正面軍事衝突,令土國強硬表態的意欲更低。

經貿方面,土國對俄烏雙方皆有所求,這導致它更難以堅定不移地「選邊站」。根據土國官方公布數據,俄方是土國其中一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土國在入口天然氣方面尤為倚賴俄國。此外,去年俄國旅客佔到訪土國旅客總數的約兩成。若土國跟俄方切斷經貿往來,對其影響之大,實不難想像。值得一提的是,土國在2015 年曾擊落俄方戰機,引發對方杯葛其旅遊業。是次土國應對相對謹慎,相信亦有避免重蹈覆轍的考慮。同時,烏克蘭是土國軍工業的主要出口國,對方的旅客和農產品亦對土國舉足輕重。

戰爭重創俄烏經濟 土耳其難倖免

在俄烏衝突的議題上,土國的盤算是避免走往其中一個極端,以免招致重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損失。或許正因如此,才使俄烏雙方均勉強認可土國的「中間人」地位。不過俄烏戰爭持續至今,俄烏雙方均已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縱然土國里拉有繼續貶值的壓力,按理可吸引更多外國旅客到土國觀光消費,但俄烏兩國普遍平民是否仍有足夠財力和閒情逸致往土國旅遊,實存疑竇。
不難預計的是,即使俄烏雙方達成停火協議,西方制裁俄方的行動亦不會在短期內撤回。誠然,土國拒絕跟隨西方制裁俄國,使其成為部分俄國富豪的避風港,然而若西方的強硬表態曠日持久,土國也難免承受左右為難的壓力。即使土國成功賺取大量俄資,這對它償還外債亦起不了多大作用。反之,土烏兩國原本頻繁的貿易因俄烏戰事大受影響,烏方農產品在土國境內嚴重短缺,土國出口至烏方的產品亦大多滯留在港口,土國的經濟民生問題恐進一步惡化。
簡言之,在爆發俄烏戰爭前,土國已接二連三地爆發經濟危機,如今俄烏這兩個土國的主要經濟命脈皆受重創,土國處境自然更岌岌可危。與其說土國有力成為斡旋俄烏停火的大贏家,倒不如說它也急不及待止血自救。

本文在2022年三月二十八日香港明報出刊。楊庭輝、黃家豪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