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絲路》企圖宏大,記述詳盡,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較明顯的,就是書中對地方、人物與事件的譯名問題。有些人物的中文譯名與實際在華語世界的慣用譯名有很大落差,例如「菲烏梅」,其實就指「阜姆」(Fiume),與此同時,書中又缺乏英文原名,因而很容易產生誤會。另一方面,這本書的內容有稍嫌冗長,有時亦會把鏡頭一下子跳轉到和前文不相關的地方,因此閱讀時需要極大的精力,才能把前後文梳理清楚。
沿著數千公里的石油管線旅行,是一場怎樣的冒險呢?
積極投入「反油企霸權運動」的活躍分子詹姆斯(James Marriott)及米卡(Mika Minio-Paluello),用《黑絲路──從裏海到倫敦的石油溯源之旅》一書告訴你。
這兩位懷抱雄心壯志的紀錄者,從阿塞拜疆出發,行經格魯吉亞、土耳其、義大利、奧地利與德國,一路訪問了替石油公司塗脂粉末的非政府組織、駐守在管線旁的國安人員、深受管道工程影響的村民,追蹤著橫跨歐亞大陸的經濟大動脈,揭露政府與油企之間不為人知的秘密,把第一手消息帶給讀者。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篇章的副題,都以距離、城市、國家命名。比如說,在第一章第一節的副題就是「 0 公里──中阿澤里,ACG 油田、阿塞拜疆」,把浩瀚繁瑣的內容以地方區分,閱讀文字時,也彷彿參與了這趟旅程。
而在旅程開始之前,首先要認識的肯定是書本裡的主角──由最大股東英國石油公司(BP)及「巴庫──提比里斯──傑伊漢」石油管線(BTC) 。
BTC 管道由 BP 領導的財團營運,於 1998 年宣布興建,2006 年峻工,跨越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三國,把 BP 在阿塞拜疆位於裏海 ACG 油田(Azeri–Chirag–Gunashli)開採的石油,經這條管線到達土耳其的濱海城市傑伊漢,再把石油裝罐運到油輪上,穿過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港口市穆吉亞(Muggia),最後為中歐各國提供能源。
這條管線的影響力,遠超於它本身的功能。對遠在中歐的汽車工廠,是發展生產的原動力;而對 BP 來說,是能看見的可觀利潤;而對歐美國家來說,BTC 油管則極具地緣戰略意義。
以下循著本書脈絡,帶讀者一起身歷其境:
昔日石油生產的冠軍、兵家必爭之地:阿塞拜疆巴庫
第一站,我們來到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要認識巴庫,不能不了解高加索的石油產業史──巴庫過去曾屬於俄羅斯帝國,在 19 世紀中後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石油經濟,要說誰因此發財,成了「石油大亨」,非諾貝爾家族(Nobel Family)莫屬。
1876 年,魯德維希 ‧ 諾貝爾(Ludvig Nobel,諾貝爾獎創立人阿佛烈.諾貝爾的二哥)在巴庫建立諾貝爾兄弟石油公司(Branobel),成為油企先驅,後來成就比起其他同期的石油財閥,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後,創立標準石油(Standard Oil)的洛克斐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及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都紛紛入主高加索石油產業,雖然晚了一點,但競爭仍頗為激烈。至 20 世紀初,各油企在巴庫已完成了 300 多條石油管線,建立了健全的輸油網路。
然而好景不常,巴庫的石油工業曇花一現。到了 1914 年,當地暴亂四起,民不聊生,巴庫石油產量由當時的世界第一,暴跌至只佔世界石油產量約 9 %。又適逢一次世界大戰,鄂圖曼帝國、大英帝國都對巴庫石油摩拳擦掌,雖然後者在 1918 年進入高加索,但佔領僅不到兩年,最終還是落入了布爾什維克的手中。可見在 100 年前,爭奪石油資源已是戰爭的依據。
到了蘇聯時期,巴庫石油由私企轉到國家手中。雖然蘇聯是共產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水火不容,然而「金錢最誠實」,石油當然成為馬列國度的生財工具。蘇聯和西方油企達成「技術服務契約」,意指這些外國民營公司只能按照契約完成項目,不能控制油田。
除了經濟作用,巴庫石油也是蘇聯的戰爭驅動力。二戰時,七成的蘇聯坦克、裝甲車與戰機原油,均來自巴庫的油田。而在戰後,巴庫的石油經濟如日中天,特別是在 1960 年代,到達了癲峰。
重大改變發生在蘇聯解體後──巴庫再次走回 100 年前的舊路──重歸私人公司的懷抱。經歷過 90 年代的政變、兩次更替總統,老阿里耶夫(Heydar Aliyev)上台後,訂立了石油經濟的潛規則,BP 與政府合作無間,而後者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更壓倒巴庫政權,掌握了 ACG 油田的最大股份。由此可見,油企比起巴庫官方,具有更大影響力。

[adrotate group=”3″]
油企決策如何受主權國家影響?
在整本《黑絲路》中,作者對阿塞拜疆的著墨最為詳實,比起其他地方的第一手調查還要豐富;其中有幾個重點,值得讀者留意:
一、書中對英國政府在促成 BTC 的角色上,描寫得十分詳盡,親連保守黨女強人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也牽涉其中。
二,作者調查了政府如何挪用本應到人民手上的石油財富,作為鞏固獨裁政權的經費。例如,政府的石油收入有部分會進帳到「阿塞拜疆國家石油基金會」,用作海外投資,惟大部分資金未按原先計劃流向海外,而是補貼政府的年度支出──警察與軍隊的開支。
三、在商言商的油企,與西方國家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在 90 年代美國總統克林頓時期,美國曾提出過積極介入裏海的大戰略,白宮都在熱烈討論如何建立一條繞過俄羅斯的「能源走廊」。他們提倡建立能把石油繞過俄羅斯新羅西斯克(Novorossiysk)管線的 BTC 油管,把原油輸往歐洲,確保能源安全、不受俄羅斯掣肘。
然而,BP 本身對此不敢認同,經計算成本與利潤後,打算復修進入俄羅斯的油管,又打算把阿塞拜疆的油管與伊朗連結,向波斯灣進發。最後,經美國遊說後,BP 改變想法,才使 BTC 管線得以實現。
格魯吉亞:油管引發的災難,政府為何視而不見?
在格魯吉亞,作者的著眼點是 2008 年的南奧塞梯戰爭。從戰爭看來,提比里斯(格魯吉亞首都)對歐盟的熱情,遠大其他國家。格魯吉亞時任總統薩卡什維利(Mikhail Saakashvili)親西方,在戰爭中首先向俄羅斯的附庸國南奧塞梯發動攻擊,被外界認為是想刻意讓西方政府介入更多,以便得到援助。
作者進一步指出,為了引起注意力,他不擇手段,製造了 BTC 被俄軍攻擊的假象,可惜最後並未如願──不但西方國家沒有介入, BP 公司還更支持俄羅斯,否認俄軍轟炸 BTC 油管。
事實上,格魯吉亞的統治者需要 BTC 油管,除了是經濟誘引之外,亦有地緣政治考慮。在格魯吉亞的脈絡中,BTC 就是薩卡什維利政府的那道護身符,以防俄羅斯南下威脅。
然而,格魯吉亞的「政治護身符」一體兩面,對環境而言,無非是一場災難──管線工程造成山崩,令民宅牆壁出現裂痕甚至崩塌。此外,在掘地鋪設管道的過程中,更毀了原來用作灌溉農田的渠道,令土地缺水,影響農夫耕作。
最誇張的是,BP 前工程師向作者告密,控訴 BP 在鋼管兩端焊接後,運用不合規格的環氧化物塗料作保護層,而改物料十分容易脫落,久而久之可能會發生漏油。縱使公司高層發現問題,卻對此視而不見。石油與油管對生態的破壞,絕不僅此而己。村民無力反抗,因為地主國有義務「保護」油管──政府與油企的協定,保障了「石油轉運的自由」,也讓提比里斯就此放棄了保護民眾的義務,令人唏噓。

[adrotate group=”3″]
土耳其:「統包協定」背後,政府腐敗的真相
段 BTC 油管,以確保其他潛在的追加成本由土耳其納稅人負責。
結果,在極有限的資金下,管線偷工減料,造工極不細心──但獲利最多的油企當然不管這些。在 BTC 油管存續期間,油企財團在「建設走廊」上,取得了 43 年的各種土地權利,宛如「新地主」。
作者不只指出了土耳其政府腐敗,亦批評土耳其政府把 BTC 管線和民族主義融為一體。比如說,親土耳其民族主義的村子被 BTC 管線工程佔用土地時,可獲得較多得賠款;相反地,親庫爾德族的村子則獲得較少賠償,這讓庫爾德人在社會上進一步被邊緣化。反對國家計劃(BTC 管線計劃)的他們,都會被打成反對國家的人,手段之惡劣可見一斑。
戰後歐洲經濟復甦的重要推手、馬歇爾計畫的受益者
當旅程來到歐洲,由於主角們沒法乘上油輪,最後只好從土耳其經陸路到歐洲,並開著 Marinetraffic.com(海運情資網站),追蹤從土耳其橫跨亞得里亞海航向義大利穆吉亞的長島號。
抵達歐洲後,作者沿著外阿爾卑斯石油管線(TAL)走,經義大利、奧地利抵達德國──這趟旅程可說是暢通無阻,少了調查高加索管線時的困重重難──這也許是民主國家與威權國家的分別。
由於 TAL 不像在阿喬土三國的 BTC 管線,造成這麼多政治、社會及環境問題,以致這管線非常缺乏存在感;作者也因而將調查與寫作的重心,轉移到了港口沿線的歷史:
在義大利港口市穆吉亞附近,有一個克羅埃西亞城市里耶卡(Rijeka)。看起來這是寂寂無名的小城,實則曾是兵家必爭之地。里耶卡前稱為阜姆(Fiume),一戰前在奧匈帝國的治下,戰後由意大利詩人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在當地成立了比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政權還要早的法西斯政權「卡爾納羅政府」(Regency of Carnaro),啟發了後來的法西斯主義者。
「卡爾納羅政府」不久即隕落,由墨索里尼接掌,並買下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這裡煉油廠,使之成為了法西斯政權的重要支柱,及國有石油公司 AGIP 的基礎,為意大利軍隊提供燃料。時至今天,AGIP 併入了另一更大的石油公司 ENI,而該公司是 BTC 財團的股東之一。 除了里耶卡,還有不少與現今石油產業有關係的有趣港口史,亦收錄在書中。
除了作為戰時燃料,石油對恢復自二戰後的歐陸──特別對百廢待興的德國經濟,功不可沒;BP 石油公司更在馬歇爾計劃中更扮演要角:
二戰後,在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時期,許多本身在蘇聯佔領區內的車廠,遷到南方的巴伐利亞因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它們受惠於馬歇爾計劃,發展快速,並改名為「德國因戈爾施塔特汽車聯盟」(也是著名汽車品牌 Audi 前身),因戈爾施塔特因此成為重工業地帶。為了滿足當地需求,在西德與 BP 的支持下,於 1960 年代建立了外阿爾卑斯石油管線,把石油從亞得里亞海送上中歐。
過去 45 年來,BP 有 36 年都是巴伐利亞煉油廠的最大股東;現時 TAL 也有相當部分的石油是來自 BTC 油管的石油,而 TAL 油管更滿足了巴伐利亞百分之百的原油需求,奧地利則是 75 %,巴登符騰堡則是 50 %,連捷克都有 27 %。
小結:瑕不掩瑜,值得一讀
《黑絲路》企圖宏大,記述詳盡,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較明顯的,就是書中對地方、人物與事件的譯名問題。有些人物的中文譯名與實際在華語世界的慣用譯名有很大落差,例如「菲烏梅」,其實就指「阜姆」(Fiume),與此同時,書中又缺乏英文原名,因而很容易產生誤會。
另一方面,這本書的內容有稍嫌冗長,有時亦會把鏡頭一下子跳轉到和前文不相關的地方,因此閱讀時需要極大的精力,才能把前後文梳理清楚。
但總括來說,如果想認識油企與石油產業的運作,以及石油管線對當地的負面影響,《黑絲路》絕對值得推薦;此外,書中珍貴的第一手採訪資料,亦值得一讀。
(原文刊於換日線,作者孫超群)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絲綢之路上的國際金融中心 —— 從 AIFC 看哈薩克未完成的私有化
「誰控制歐亞大陸,就能操控世界」(上):從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說起,裏海是海還是湖?
「誰控制歐亞大陸,就能操控世界」(下):被主流媒體忽略的「裏海問題」,卻是大國爭霸的「制勝關鍵」?
向你的朋友分享這篇文章吧!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