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換日線特約】為何俄國人如此支持普京?——俄國政壇「不死鳥」前後任期之回顧與前瞻

putin

本篇文章,除了試圖解釋為何普京能如此「深獲民心」外,也藉由普京 2012 年至 2018 年的第三任總統任期中,所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評估普京第四任任期執政重心。最後,筆者嘗試將焦點拉回台灣,對於普京勝選後,台俄戰略關係有無任何發展空間,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根據官方數據,甫於 2018 年 3 月 18 日結束的俄羅斯總統大選,普京以 76.65% 的得票率再次連任,本次大選的投票率(turnout rate)67.5% ,也較 2012 年大選時的 65% 略高——帶著自蘇聯解體以來,俄國民選總統的最高支持度,普京可謂風光地揭開了第四任總統任期序幕。

本篇文章,除了試圖解釋為何普京能如此「深獲民心」外,也藉由普京 2012 年至 2018 年的第三任總統任期中,所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評估普京第四任任期執政重心。最後,筆者嘗試將焦點拉回台灣,對於普京勝選後,台俄戰略關係有無任何發展空間,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為何俄國人如此支持普京?

Russia
俄羅斯票站外(來源:作者攝)

90 年代蘇聯初解體之際,俄羅斯不僅失去了東歐勢力範圍,國內經濟與政治更是一團混亂,曾經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國際地位,也急速喪失——在歐美集體關注巴爾幹局勢或北約擴大等與俄國利益密切相關之事件時,俄羅斯甚至沒有發言的空間。

葉爾欽(Boris Yeltsin)執政時期,所決議實行的震盪療法(shock therapy)是上述慘劇一大因素:簡單來說,該政策企圖利用政治與經濟的全面轉型,讓俄國在最短時間內全盤融入西方世界。

但因歐美所承諾的支持不斷跳票,再加上國內反對聲浪高漲,這段時間的改革政策實行並不順利,導致俄國在 90 年代政經危機不斷上演,對外關係與國內政治均慘澹經營。

普京(Vladimir Putin)於 2000 年上任後,適逢當時國際高漲的原物料價格,對內透過國內寡佔事業經營權的收歸國有,成功挽救了財政危機、更重新振興了俄國經濟,俄羅斯並在 2008年獲得所謂「金磚四國」(BRIC)的美譽。

此外,普京更再三於諸如「獨聯體顏色革命」、「恐怖主義傳播」與「克里米亞事件」等重大國際議題中,透過種種行動和對外發言表明:俄羅斯是一個主權國家,將會獨立自主決定自己的內外政策,不接受外來干涉。

因此,在多數俄羅斯人民的心中,對比 90 年代時的「看西方臉色」,如此一位能在短時間內翻轉俄羅斯國內經濟與外交地位的領導人,會受到熱烈歡迎,自然不意外。

[adrotate group=”3″]

普京第三任任期之國際重大事件

然而,普京的執政當然不是一帆風順:若提到普京 2012 年重新回到總統寶座後,面臨的第一項重大對外危機,首先會被提到的肯定是「烏克蘭事件」(請參照筆者〈【北國熱點】回首烏克蘭事件:歐美對俄制裁,真的合理嗎?〉一文):

自 2013 年年底開始,基輔廣場抗議、克里米亞公投與爾後的烏東內亂,由於民眾對於國家發展路徑毫無共識,烏克蘭始終處於動亂狀態。而歐美諸國更以「惡意侵吞克里米亞」與「擾亂烏克蘭國家秩序」為由,持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而始於 2011 年,在 2015 年後又不斷升溫的敘利亞內戰衝突,從原本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勢力之間的衝突,逐漸擴大到當地遜尼派,與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所屬的什葉派之間的宗教族群之爭,爾後更成為以俄羅斯為首的「支持阿薩德政府政權」勢力,與以美國做為號召的「支援敘利亞反對派」,兩大國際勢力上演之長期角力戰。

另,在俄國斯對外關係上,普京提出了「大歐亞(Greater Eurasian)」的戰略構想,並於 2015 年號召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與亞美尼亞等國共同成立「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意在推動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俄羅斯打造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連接中心。更於 2017 年第 25 次亞太經合會議(APEC)時投書香港媒體,大力呼籲亞太和歐亞地區貿易一體化的重要性。

凡此種種,都可看出普京執政之下的俄羅斯,和美國、英國為首的所謂「西方勢力」,矛盾日益增加的趨勢。

普京第三任任期之國內情勢變化

russia
2012 年以來,大規模反政府聲浪開始出現(來源:作者攝)

在這樣的對外局勢下,普京的「強勢」儘管仍受國內多數民眾支持,卻也勢必引發負面效應:如前所述,2014 年烏克蘭事件後,由於歐美國家以「惡意侵吞克里米亞」與「擾亂烏克蘭國家秩序」為由,持續對俄羅斯提出經濟制裁,並切斷其國際融資管道,再加上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下跌乃至低迷,使得俄羅斯經濟幾近崩盤,2015 年的 GDP 成長率,甚至出現 -3.7% 的劇烈惡化情勢。

此外,俄羅斯境內,也開始出現 2012 年以來,較為罕見的大規模反政府聲浪:2017 年,俄國反對黨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控訴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多年來靠著貪汙收賄豪奢度日,並號召群眾「上街起義」。

據媒體報導,該次遊行甚至是俄國近五年來最大的示威抗議活動。

普京第四任任期執政重心預測

儘管普京執政地位仍然穩固,但經濟結構的失衡,始終是俄羅斯一直以來面對的棘手難題:時至今日為止,俄羅斯產業結構仍然問題重重:據統計,俄羅斯能源和原物料部門,占了全國工業產值將近半數的份額;而勞力密集型產業,在服務業中亦佔了四成,遠高於發達國家。

如此失調的產業結構亦可以解釋,為何近年俄羅斯景氣會因為國際能源價格的低迷而大受打擊。是故,如何帶領俄羅斯實踐「產業轉型」,將會是普京治理國內的首要任務。

對外,鑒於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與歐美關係的惡化,如何將經濟與政治影響力轉向亞洲,對於俄國領導人而言至關重要——目前,俄羅斯積極借助每年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峰會、APEC 等重要國際場合,加強與亞太國家合作,並大力「推銷」其遠東地區,希望能招攬亞洲企業投資。

[adrotate group=”3″]

對台俄關係有何戰略意義?

以國際政治觀點來說,俄羅斯在 2014 年烏克蘭事件後,積極「向東轉」,並規劃亞太戰略布局,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有其開發價值——台灣應當密切關注俄國近年大力推廣之「歐亞經濟聯盟」的合作機會,考量該如何參與該聯盟之運作。

此外,考量台俄近年產業發展,雙方雖已在多年互動中發展固定進出口商品,但依然有值得開發的新領域──如農業,科技產品,航太工業等產業,均值得開拓雙邊市場與相互技術合作。

(原文刊於換日線,作者湯鈞佑)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俄羅斯新任總統的挑戰?從新創產業的角度談起

新任總統普京的難題:俄羅斯90年代經濟轉型回首

台俄關係之發展:從國際經貿角度談起

後 ISIS 時代的敘利亞:俄國撐腰的「橄欖枝行動」,是否將令美國「敘北夢碎」?

國家安全顧問因醜聞下臺川普的聯俄策略退燒是美國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嗎?

薩拉熱窩事件與射殺卡爾洛夫:恐怖主義、極端組織、背景成因初探

Election Day in Pro-Russia Crimea

Russia electionL Vladimir Putin wins by big margin

留言讓我們知道你的想法!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