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中亞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換日線特約】成功的「小國外交」:哈薩克如何在疫情下擺脫石油,鎮痛轉型多元化經濟?

除此之外,中國亦需與內亞國家發展個別行業的陸路貿易作為對沖策略。中國的經濟戰略利益與哈薩克的經濟發展策略互相契合,對後者來說也是好事。哈薩克對農業及食品加工行業發展投入不少資源,該國官員亦曾多番揚言要令哈薩克成為「全球食物港」。哈薩克在法令中強調中國在區域與多邊外交的重要性,不無理由。

 

武漢肺炎疫情嚴重打擊經濟,2020 年對各國來說都是倒霉的一年。去年,哈薩克國民生產總值(GDP)全年下跌 2.6 %,但相比其他國家,跌幅程度算是輕微,而且雖然短線受挫,但長線是朝著正面方向發展。尤其是在化石能源業產量下降,而化工、食品加工、製造業(特別是汽車業)等工業有顯著增長的情形底下。誠然,早在 2015 年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了《百步計劃》改革方針,其一核心是「落實工業化」,減低國家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擺脫資源詛咒。現時趨勢,似乎正合努爾蘇丹的心意。

 

2019 年現任總統托卡耶夫完成交接,國會大選和平順利舉行,哈薩克政局可以説是相當穩定。去年 3 月 6 日,總統批准了《2020-2030 年哈薩克外交政策概念》法令,奠定了四大外交願景,強調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經濟外交領域、人權、人道主義外交和環境保護領域,以及區域和多邊外交。事實上,後三大外交願景與哈薩克經濟政策是息息相關──經濟多元化及工業化經濟政策,是由外交政策在背後支撐。重視經濟等於重視外交,托卡耶夫本身外交履歷亮麗,也許是被首任總統欽點的關鍵原因之一。

 

作爲一個在中國一帶一路計劃中的重要國家,哈薩克雖然遙尊北京,然而它的發展方向,明顯非單純服從,而是利用多元的經濟發展,在多國之間左右逢源,建立自己在跨國價值鏈的地位。在詭譎多變的多極新時代,哈薩克的國策,會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目標。

 

2019 年現任總統托卡耶夫完成交接,國會大選和平順利舉行,哈薩克政局可以説是相當穩定。(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以多元的經濟交流推動外交

 

經濟外交及多邊外交,是哈薩克立國而來一直奉行的原則。在該法令中強調這兩大元素,是為落實未來 10 年的整體方向。然而在實際執行上,與過往唯一不同的是,之前哈薩克透過引入外資投資化石能源產業,來實現以上目標,而今次在法令中提到,哈薩克需要在非化石能源產業以外吸引外資,例如製造業、農業、醫療保健及旅遊、化工、綠色能源等等。透過經濟活動多元化,開拓合作國家,讓更多國家參與其中。

 

去年 9 月,日本公司與哈薩克達成一連串投資協議,日本公司在 AIFC 開設加密貨幣交易所,在阿特勞州(Atyrau)成立配備日本現代化醫療設備的多功能診斷中心,以及在阿特勞州建設生產金屬品的工廠,涉資高達 4,600 萬美元。事隔 4 個月後,兩家日本企業敲定在哈薩克投資 1.5 億美元,開展資訊及通訊基建項目,利用日本技術為哈薩克進行數位轉型。其實,哈日經濟合作並非新鮮事,日本政府曾大舉投資該國的石油業和礦業,但這次的投資內容比較新穎。

 

此外,哈薩克亦努力拓展新合作夥伴──最近與卡達洽談多項「棕地投資(Brown Field Investment,指外資透過「收購」或「租用」當地已有的設施開展營運,而非自行新建設施)項目」,鼓勵投資哈國的農業、旅遊等行業。過往兩國在投資合作上付之闕如,所以這次是踏出新一步。另外,哈薩克近來亦乘著歐亞盟(EAEU)與埃及正在磋商簽訂自貿協議的契機,積極討論投資哈薩克農業和製造業,以及出口到埃及的貿易。一切商貿活動,都體現了經濟外交。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未能盡錄。近年在非化石能源領域上,已有不少外資參與投資重點行業的成功例子。去年 4 月,烏茲別克車廠 UzAuto Motors 與哈薩克最大汽車製造廠 Saryarka AvtoProm 合作,在哈國北部庫斯塔奈州啟動生產線,預計每年生產 2.6 萬輛美國雪佛蘭(Chevrolet)汽車,並計劃未來把產量增至每年 10 萬輛;去年秋季,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在阿拉木圖正式啟動新生產線,目標是每年生產 4.5 萬輛汽車;而去年年底,中國宇通客車(Yutong)開始在卡拉干達州組裝生產客車,年產為 1,200 輛公共巴士和電動公共巴士等等。至於在食品加工業方面,現時有 5 間肉類加工廠在當地落成或興建中,外資來自俄羅斯、中國、德國、澳洲、丹麥,涉及投資總值 1.27 億美元。

 

一切商貿活動,都體現了經濟外交。(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受惠外資支持,哈薩克去年在不少重點非能源行業獲得可觀增長:提據國家統計局資料,農業去年生產總量增加了 5.6%,其中牲畜和家禽屠宰生產總值更增加了 4.1%。另外,去年工業生產總值比 2019 年下跌 8.2%,其中能源及採礦生產總值更暴跌 27.3%。相反,屬於工業的製造業卻錄得 16 % 增幅,當中汽車製造業可謂一支獨秀,出現了 7 成增長。去年生產各類車輛 7.74 萬輛,同比增長 53.5%,比 2015 年更有 4 倍增幅。而且,去年哈薩克出口各類汽車 8100 輛,較 2019 年的 2600 輛增長超過 2 倍。

 

早前哈薩克貿易和一體化部長蘇丹諾夫(Bakhyt Sultanov)表示,武肺疫情改變全球貿易格局,令哈薩克的傳統石油領域出口減少,機械部件和糧農產品卻出口增加,有危有機。這一發展,很大程度上依杖經濟外交作為推動力。

 

價值觀外交塑造綠色能源發展

 

同時間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哈薩克的法令亦著眼於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外交。雖然哈薩克在政治上相對威權且保守,但撇除民主自由議題,其實也有不少操作空間。比如說,哈薩克總統在 1 月 2 日批准《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項任擇議定書》,正式永久廢除死刑,歐盟代表對哈薩克持舉回應正面,對其表達支持,可見哈薩克在此方面的努力獲肯定。

 

在經濟上,努爾蘇丹一直強調發展綠色能源,其實也屬價值觀外交領域。關於環境保護,首任總統因其鮮明廢核立場,也得到國際社會不少的讚賞。哈薩克在 2013 年制定了過渡綠色經濟概念的方針,目標是在 2025 年將可再生能源佔全國電力生產量比例提升至 6 %,2030 年達 10 %,2050 年高達一半。

 

最近幾年,哈薩克成功吸納不少外國投資或融資在綠色能源項目上。其中最緊密的合作對象,就是由歐美國家主導的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EBRD 長期與氣候投資基金(Climate Investment Fund)和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合作,向哈薩克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廠項目提供低息貸款,近年更推出了「可再生能源框架計劃」(Renewables Framework Programme,下稱「計劃」),使各方合作常規化。

 

最近幾年,哈薩克成功吸納不少外國投資或融資在綠色能源項目上。(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直至去年年底,EBRD 已為哈薩克 14 個綠色能源項目融資,包括札納塔斯風力發電廠,卡拉干達及丘拉克庫爾干太陽能發電廠等等,單是前後兩期「計劃」,總共涉資 6 億美元,比起中國已落實或正在執行的近 5 億美元「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還要高。

 

去年,哈薩克高達 25 個可再生能源發電廠新落成,其發電量增長高達 74%,佔全國發電比例 3%。比例雖少,但增長快速。現時哈薩克可再生能源的輸電設備容量達 1,685 兆瓦(MW),而 EBRD 融資貢獻了其中 572 兆瓦,故此,外國對哈薩克可再生能源的貢獻良多,其綠色經濟除了與哈薩克多元化經濟目標不謀而合之外,亦與價值觀外交存在互補關係。

 

區域與多邊外交:中哈關係尤為關鍵

 

最後,在該法令中亦著墨了區域與多邊外交原則,這看似老生常談,但在該法令的相關段落上,強調與中國發展面戰略夥伴關係,所提及合作國家順序上排在俄羅斯之後、美國及一眾中亞國家之前。本身,中國並不算是哈薩克重要的外資來源國,又沒有俄羅斯在該國的傳統影響力,但近年中國打著「一帶一路」倡議旗號,大舉進軍哈薩克,雙邊貿易及投資大增。加上地理位置鄰近,令哈薩克日益重視與中國的關係。

 

不同於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等中亞小國,哈薩克對中國之外國債務並不算嚴重,因此中哈在經濟交流上較平等。更重要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及經濟戰略利益,的確有助哈薩克所重視的非化石能源產業發展。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資料,哈薩克對中國出口貿易總額按年上升 5%,而其餘中亞四國對中出口則跌超過 2 成,相比下哈薩克的表現已算是超卓。除礦物之外,哈薩克對中出口增幅主要來自食物及化工商品。若與 2018 年相比,哈薩克對中國的肉類、奶類製品、油料作物、加工食物及塑膠貨品分別暴增了 104 倍、338 倍、1.7 倍、3.1 倍及 167 倍!

 

其實,此大幅增長與近年中國對哈薩克放寬某類商品進口有很大關係。中國海關總署在 2019 年對哈薩克的牛肉和亞麻籽實施進口解禁,爾後以上商品對中國出口大增。2020年,哈薩克亞麻籽佔中國亞麻籽進口市場約 33%,成為第二大中國亞麻籽主要進口來源國。 2017 年,中國亞麻籽進口市場由加拿大和俄羅斯兩國壟斷,份額分別為 81% 和 19%。

 

本身,中國並不算是哈薩克重要的外資來源國,又沒有俄羅斯在該國的傳統影響力,但近年中國打著「一帶一路」倡議旗號,大舉進軍哈薩克,雙邊貿易及投資大增。(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此外,不難發現中國在哈薩克的某些一帶一路投資項目,都與以上哈對中出口商品有關。例如,中國在突厥斯坦涉資 2,200 萬美元的駱駝及馬奶粉加工廠於 2018 年投入生產,在阿特勞涉資 26 億美元的塑料生產廠上年正式運作,而在阿拉木圖投資 2600 萬美元的肉類加工廠亦將於今年投入生產。

 

依上述資料,哈薩克非化石能源商品出口中國大增,與中國放寬進口政策、一帶一路投資項目有關係。澳洲國立大學研究員 Dirk van der Kley 分析指,中國以上舉動是為了協助哈薩克發展化石能源以外的出口貿易,令地區更穩定,以保障北京在中亞的「一帶一路」相關利益。同時,哈薩克外貿依賴中國市場,讓北京能在中亞發揮更強大的政治槓桿作用。除此之外,中國亦需與內亞國家發展個別行業的陸路貿易作為對沖策略。中國的經濟戰略利益與哈薩克的經濟發展策略互相契合,對後者來說也是好事。哈薩克對農業及食品加工行業發展投入不少資源,該國官員亦曾多番揚言要令哈薩克成為「全球食物港」。哈薩克在法令中強調中國在區域與多邊外交的重要性,不無理由。

結語:哈薩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推動經濟改革

 

去年托卡那夫公布的法令,字裡行間提及的外交願景──強調經濟外交領域,人道主義外交和環境保護領域,區域和多邊外交,終極目標都是為了推動經濟改革,照顧國內發展的需要。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相輔相乘,以價值觀或是多邊外交作包裝,哈薩克都能夠與持份者在經濟發展、環保議題、戰略層面上各取所需。

 

(原文刊於換日線,作者孫超群)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歡迎光臨迷因斯坦?波叔的強國觀光哈薩克開竅記

恐中症蔓延中亞:哈薩克抗衡中國的「強國戒心」

哈薩克輕軌工程胎死腹中 —— 「一帶一路」本質與哈薩克的盤算

哈薩克「超級總統」:執政 28 年凌駕法律,剛退位就成為「首都的名字」──怎麼辦到的?

絲綢之路上的國際金融中心 —— 從 AIFC 看哈薩克未完成的私有化

從哈薩克的經濟轉型,看中國如何「重塑中亞經濟版圖」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和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合作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