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小國,以色列能夠慢慢實踐能源自始自足,擺脫周邊緊張地緣政治及資源稀缺的困局,主因是發現足以用上半個世紀的化石燃料。從確保能源安全,進而保障國家安全。天然氣成為造王者,又是未來被廣泛使用的較環保燃料,使以色列在能源上無後顧之憂,必定對其國際政治戰略產生深遠影響。
武漢肺炎肆虐下,各國經濟活動幾乎停頓。化石燃料產能過剩,急速貶值,乏人問津,令能源安全不再是迫切的議題。
事實上,早在疫情之前,能源爭奪已在國際政治中漸漸褪色。例如美國出現頁岩革命,近年晉身最大產油國,因此美國理所當然地不再視資源豐富的中東為戰略首要目標。
但是,近十數年以色列受惠科技發達以及加上運氣,發現了用之不盡的氣田,頓時由區內資源最貧乏的中東國家搖身一變,成為「資源暴發戶」。初時發展能源事業不太成功,但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究竟這 70 年間以色列如何歷經高低起伏?

[adrotate group=”3″]
建國之初:能源產業成就有限,區內政治動盪成致命傷
以色列於 1948 年獨立建國,立即面對第一次以阿戰爭。雖然大勝,但對四方受敵的新生國家來說,穩定發展為當務之急,要達此目的就要確保能源安全。
以色列先天條件不足,資源貧乏,因此當時十分努力勘察資源,鼓勵國內能源產業發展。1952 年,以色列頒布了《石油法》,規管在岸及離岸氣田油井勘察及油氣生產,發牌予油企進行與能源相關之商業活動,成立政府機構以提供在此方面的技術支援(例如以色列地質物理研究所及以色列地質調查所等等),同時亦對能源公司徵收較寬鬆的稅率。
在政府推動下,1950 至 1960 年代開始發現油氣資源。1955 年,以色列首次在國土發現石油,於沿海平原南部發現 Heletz 油田;兩年後亦在 Brur 及 Kokhav 地區發掘了油田。因此,Helez—Brur— Kokhav 油田成為了當時主要的產油油田。天然氣方面,以色列在 1958 年於猶大曠野南部 Zohar 地區,1960 年於 Kidod 及 1961 於 Kannaim 發現氣田。
雖然以色列在此期間不斷發現新資源及持續勘察工作,由 1950 年代初至 1990 年代末探索了約 450 個勘察井,卻難以發現可用資源,或發現的油氣田能源蘊藏量少得可憐,因此以色列在這段時間的能源產業發展不太成功。
在立國初數十年,以色列除了在勘察資源沒突破進展之外,區內政治風險為以色列能源安全構成負擔。前後 40 年,以色列與鄰近阿拉伯國家先後經歷了多次大型戰爭及衝突,當然其中有危也有機。
以色列在 1967 年六日戰爭中橫掃千軍,從埃及手上佔領了加薩地帶及西奈半島。至 1971 年為止,以色列國內生產石油量達到頂峰,能夠自給自足,就是因為西奈半島蘊藏極豐富的石油。
區域動盪令以色列的能源供應變得不穩定,侷限其發展長遠且可持續的能源策略。直到 1990 年代後期,以色列國內能源事業才見起色,主因是當時以色列改變政策,加速產業私有化,開放外資油企進入國內市場勘察及開發油氣田。自那時開始,在市場冒起的國內外能源私企有美國諾貝爾能源(Noble Energy)、以色列公司 Delek Drilling 及 Avner Oil Exploration 等等。他們在勘察化石燃料上取得成果。
1999 年,這些油企於亞實基倫(Ashkelon)西海發現諾阿(Noa)氣田,此為以色列首個發現的離岸天然氣田;又在 2000 年於諾阿氣田附近發現瑪麗 B(Mari-B)離岸氣田。由此,以色列政府日益重視天然氣,欲加快產業發展,於 2002 年在能源部下設天然氣局,更於 2004 年正式生產瑪麗 B 氣田的天然氣。總體來說,在 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以色列在能源上開始自食其力。雖然離自給自足甚遠,但無疑是循正面方向發展。
另一有利因素,就是以色列與埃及達成能源合作。自大衛營協議後,埃及成為首個與以色列簽訂和平協議的阿拉伯國家,關係雖時好時壞,但整體上四平八穩。在雙方各取所需下,終於在 2005 年簽訂了 15 年的天然氣供應協議,在 2008 起埃及每年向以色列出口 17 億立方米天然氣,使以色列接近 6 成天然氣供應來自埃及。
過度依賴進口天然氣所帶來的傷害,令以色列決心開發及生產國內能源,達成能源自給自足。

[adrotate group=”3″]
重新出發,一躍成為「能源暴發戶」
其實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前一兩年,以色列發現了兩個天然氣蘊藏量極豐富的氣田,成為國內能源安全和區域能源格局的轉捩點,改變了以色列的命運。2009 年 1 月,諾貝爾能源再次聯同 Delek Drilling 等油企,在海法(Haifa)西面的海底發現塔馬爾氣田(Tamar),其探明儲量達 2,400 億立方米;次年在塔馬爾氣田以西 30 公里發現利維坦氣田(Leviathan),這油田蘊藏的天然氣量更進一步,近 6,000 億立方米。
加上周邊的小氣田,這段時間以色列發現的天然氣量總共超過 9,000 億立方米。若不出口的話,這意外之財足以供應國內天然氣超過半個世紀(根據能源部的數據,2019 年以色列國內天然氣用量約為 110 億立方米)。
在勘察資源上獲得巨大成功後,以色列立即發展這些氣田,不但滿足國內天然氣需求,更把它們出口到鄰近阿拉伯國家。埃及切斷對以色列出口天然氣翌年,塔馬爾氣田已迅速地投產,向國內市場供應天然氣。
以色列出口天然氣的首個目的地是約旦。在 2014 年,以色列和約旦溴業公司(Jordan Bromine Company)及阿拉伯鉀鹽公司(Arab Potash Company)達成天然氣合作協議,由 2017 年始對約旦每年出口天然氣;到了 2016 年,諾貝爾能源與約旦國家電力公司(NEPCO)簽署 15 年的天然氣合約,由 2020 年起每年對約旦出口利維坦氣田天然氣。
以色列向鄰近資源短缺的約旦出口天然氣,乃為雙贏局面。其後同樣出口天然氣到埃及,可謂風水輪流轉,坐擁不少天然氣資源的埃及竟然要進口以色列的貴價天然氣,是為了就阿拉伯之春時切斷天然氣供應的舊帳達成和解。2018 及 2019 年,由美國及以色列組成的油企聯盟與埃及私營公司 Dolphinus Holdings 達成天然氣合約,由 2020 年至 2034 年這段期間出口 850 億立方米天然氣到埃及,總值 195 億美元。
時至今天,以色列已大大減少依賴進口能源,能源自給自足率明顯提升不少。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在 1990 年以色列只有 3% 的能源來自國內,其餘 97% 能源來自進口;但到了 2018 年,國內生產能源佔整體能源供應大躍進至 31 %,進口能源則佔約 69 %。最新數據未能覆蓋利維坦氣田的供應量,相信現時比前年的 3 成還要高。
在以色列的能源結構轉變中,我們亦可看出以色列努力走向能源自給自足的大趨勢。在 1990 年,以色列約有 77 % 能源消耗來自石油產品、20 % 來自煤,其餘來自可再生能源。在 1990 年代以色列石油及煤的來源較集中,參考國際貿易數據網站( The 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大概超過一半石油來自俄羅斯及埃及,但到了千禧年以後,石油來源轉為亞塞拜然及哈薩克等裏海國家;至於煤方面,由那時至今基本上主要來自南非、哥倫比亞及俄羅斯。
到了 2018 年,以色列的能源結構有明顯轉變,石油類產品、煤、天然氣分別貢獻 38%、20%、39% 的能源用量,可再生能源則維持 3% 左右。2017 年時石油來源已分散至英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及俄羅斯等等。隨著自家生產的天然氣崛起,天然氣漸漸取代了石油,以色列能源部更揚言在 2025 年之前完全取代煤炭。
作為一個小國,以色列能夠慢慢實踐能源自始自足,擺脫周邊緊張地緣政治及資源稀缺的困局,主因是發現足以用上半個世紀的化石燃料。從確保能源安全,進而保障國家安全。天然氣成為造王者,又是未來被廣泛使用的較環保燃料,使以色列在能源上無後顧之憂,必定對其國際政治戰略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Bahgat, G. (2011). Israel’s Energy Security: Regional Implications. Middle East Policy, 18(3), 25–34.
Fischhendler, I., & Nathan, D. (2014). In the name of energy security: the struggle over the exportation of Israeli natural gas. Energy Policy, 70, 152–162.
(原文刊於換日線,作者孫超群)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The Glocal x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 Podcast 系列】第六集 八百萬人如何影響美國國策:以色列人的“國際綫”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