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中亞 國際秩序 地區研究

【換日線特約】「歐亞心臟」爭奪戰──從納卡戰爭到土亞和解,為何土耳其是最大贏家?

無論是納卡戰爭抑或是土亞和解,背後卻隱藏大國的明爭暗鬥。土耳其是「突厥外交」(以突厥民族主義為本的外交政策,透過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交流,團結突厥語族國家,以增強聯盟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推手,在納卡戰爭中支持戰勝國亞塞拜然,對土亞和解樂見其成,近來土耳其在外交上可謂節節勝利;相反,欲重振昔日蘇聯帝國光輝的俄羅斯,最近在維持中亞高加索傳統勢力範圍上有心無力,相對土耳其黯然失色。

 

歐亞中心的「戰爭」連綿不斷──從烽煙四起的軍事交鋒,到毫無硝煙的外交鬥法。縱使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之間持續 45 天的納卡戰爭停火,後者取得大勝,鬥爭卻未結束,中亞裏海正在經歷一個多事之秋。

 

最近,土庫曼和亞塞拜然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協議。經歷 30 年的談判,兩國宣布兩國簽署諒解備忘錄,同意共同開發位於裏海兩國國界的爭議油汽田,為雙方拓展經貿合作及解決裏海爭端鋪路。

 

無論是納卡戰爭抑或是土亞和解,背後卻隱藏大國的明爭暗鬥。土耳其是「突厥外交」(以突厥民族主義為本的外交政策,透過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交流,團結突厥語族國家,以增強聯盟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推手,在納卡戰爭中支持戰勝國亞塞拜然,對土亞和解樂見其成,近來土耳其在外交上可謂節節勝利;相反,欲重振昔日蘇聯帝國光輝的俄羅斯,最近在維持中亞高加索傳統勢力範圍上有心無力,相對土耳其黯然失色。

 

「歐亞心臟」── 中亞裏海

 

數年前,土耳其與美國因貿易戰及敘利亞等議題而互相交惡,轉而拉攏俄羅斯,作為與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的外交籌碼。然而,同床異夢的政治婚姻禁不起現實政治的考驗,土俄對某些議題明顯充滿分歧,表面上和而不同,但實際是各懷鬼胎。

 

數年前,土耳其與美國因貿易戰及敘利亞等議題而互相交惡,轉而拉攏俄羅斯,作為與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的外交籌碼。(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土耳其近來的舉動,正劍指俄羅斯的勢力範圍──被稱為「歐亞心臟」的中亞裏海。過去不少陸權論的地緣政治學者皆認為,中亞裏海是具戰略利益的兵家必爭之地。著名戰略家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出心臟地帶理論(The Heartland Theory),把中亞裏海界定為「歐亞心臟」;近代美國戰略家兼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把中亞裏海定為「世界巴爾幹」區域(The Global Balkans),認為此地區是廿一世紀的火藥庫。從事研究政治伊斯蘭及中亞政治的法國學者奧利維爾(Olivier Roy)曾說,裏海是不少國家的利益關鍵所在。

 

為何此地區具戰略價值?除了蘊藏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之外,掌握「歐亞心臟」等於控制歐亞大陸的陸權制高點。

 

納卡戰爭是土耳其的戰略戰利

 

觀乎最近幾個月的歐亞中心政治形勢,以土耳其為首的突厥集團在軍事外交上形勢大好,俄羅斯卻相形見拙。美國之音駐土耳其記者 Dorian Jones 認為,在持續 45 日的納卡戰爭期間,土耳其供應大量國產無人機予亞塞拜然作軍事援助,是後者在納卡戰爭中致勝的關鍵。而且,戰勝國亞塞拜然獲得巨大的外交能量。除了以包括土耳其等 57 國在內的伊斯蘭合作組織(OIC)發聲明譴責亞美尼亞對亞塞拜然襲擊之外,土耳其主導、包括數個中亞國家的突厥議會(Turkic Council)也譴責亞美尼亞非法佔領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 Karabakh),並支持亞塞拜然向其發動收復主權領土的戰爭。

 

反觀,亞美尼亞不但是仿效歐盟的歐亞盟(EAEU)成員國,也是仿效北約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成員國,兩者都被視為俄羅斯用來復辟蘇聯帝國夢的國際組織,但俄羅斯在納卡戰爭中並無協助亞美尼亞。理論上,基於 CSTO 的集體防禦條款(第四條條款),指明若成員國領土被他國入侵,其他成員國有責任軍事介入。

 

觀乎最近幾個月的歐亞中心政治形勢,以土耳其為首的突厥集團在軍事外交上形勢大好,俄羅斯卻相形見拙。(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但現實上,普丁強調由於納卡不屬亞美尼亞主權領土範圍,所以 CSTO 集體防禦條款不適用於此,只說要以政治手段促成各方停戰和解。另外,CSTO 在戰爭初期曾聲稱,若成員國領土被侵佔,將會軍事介入,但最後卻只聞樓梯響,立場逐漸軟化。因此,雖然俄羅斯表面上是各方不得不信服的戰爭調解人,但被質疑沒有國際承擔,放棄盟友,以和為貴,息事寧人,顯得畏首畏尾。相反,土耳其主動出擊,力撐盟友,威信得以大大提升。

 

戰爭結束後,土耳其在中亞裏海區域上的投機,獲得不錯的軍事及外交回報。在去(2020)年 11 月簽納卡戰爭停火協議時,只有俄羅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國參與,土耳其並不在其中。然而,土耳其卻私底下與俄羅斯達成雙邊協議,於今年 1 月 30 日成立土俄聯合中心(俄方稱為俄土聯合中心),俄土各派 60 名士兵進駐,監察停火的實行情況,這算是土耳其有史以來首次有正式軍事人員駐守亞塞拜然2016 年 7 月,亞塞拜然政府簽署法案,安排地方供土耳其軍隊使用,但土方稱該地方只屬軍事人員暫駐過渡之用,不屬正式軍事基地)。

 

納卡戰爭後,土耳其在中亞裏海的動作,無疑是政治格局的重大演變。土耳其利用納卡戰爭後的上風,鞏固在中亞裏海的利益,以平衡俄羅斯。此外,巴庫亦喜見土耳其進一步入侵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以制衡親俄的世仇亞美尼亞。

土亞和解,土耳其最高興


好事成雙,土庫曼與亞塞拜然就裏海問題達成遲來的和解,不只是兩國的喜訊,也是土耳其樂見的「突厥外交」戰線大捷。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Gurbanguly Berdimuhamedov)與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於 1 月 21 日宣布兩國簽署諒解備忘錄,同意共同開發位於裏海兩國國界的爭議油汽田 Kapaz – Serdar(阿塞拜疆稱其為 Kapaz,土庫曼則稱之為 Serdar),該油汽田被命名為 Dostluk,在土阿兩國語言中解作「友誼」(因同屬突厥系語言),表示彼此伸出橄欖枝。



縱使兩國還有油汽田主權爭議尚未解決,例如 Azeri 及 Chirag 油汽田(和 Gunashli 油汽田一起簡稱為 ACG),這次和解已是一個大躍進,展現雙方拓展能源經貿合作的決心。土亞兩國在 Dostluk 共同開採的石油,可以利用現成的「巴庫──提比里斯──傑伊漢」石油管線(BTC),經亞塞拜然和喬治亞送到土耳其濱海城市傑伊漢,透過油輪輸往歐洲。

 

土亞兩國在 Dostluk 共同開採的石油,可以利用現成的「巴庫──提比里斯──傑伊漢」石油管線(BTC),經亞塞拜然和喬治亞送到土耳其濱海城市傑伊漢,透過油輪輸往歐洲。(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更重要的是,這是自兩年前達成《裏海法律地位公約》(下稱《公約》)以來,土亞兩國首次就裏海有爭議油汽田達成共識,是解決裏海問題、改變歐亞能源格局的重要一步,甚具政治意義。2018 年 8 月,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伊朗五個裏海國家,於哈薩克阿克套(Aktau)簽署《公約》,內容包括:把裏海定義為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水體,認為裏海既不是海與不是湖;以裏海海岸線計起, 15 海里水域為領海,領海外延 10 公里水域為專屬捕魚區,其他水域及漁業由五國共同享有;禁止非區域國家在裏海駐軍(有關裏海問題來龍去脈,另見筆者文章)



最關鍵的共識,就是裏海國家有權鋪設海底油管,但須獲途經所有國家批准。這意味著土庫曼和亞塞拜然可在不經其他沿岸國家同意下,建立「跨裏海天然氣管道」(Trans-Caspian Pipeline,簡稱 TCP)。因此,兩國解決裏海油汽田主權爭議,是在裏海海底鋪設 TCP 管道的先決條件。



TCP 管道對土庫曼來說十分重要,若成功建成,就可以擺脫現時出口單一的困局。土庫曼坐擁世界第四大天然氣蘊藏量,是國內主要經濟產業根據國際貿易綜合資料庫 Trade Map 的資料,2019 年土庫曼的天然氣出口佔整體出口 8 成以上,當中 9 成以上天然氣經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Central Asia – China Gas Pipeline)三條支線出口到中國。有見及此,土庫曼希望擺脫過份依賴中國,建設 TCP 管道,把天然氣出口多元化,拓展能源出口新市場。另一方面,TCP 管道成事,亦有助亞塞拜然提升區域能源樞紐的地位,所以 TCP 管道是互惠互利的項目。



在土亞和解一事上,對土耳其來說也是一場勝利。兩國簽署諒解備忘錄後,翌日土耳其外交部旋即發表聲明,表示對兩國就裏海爭端達成協議「感到滿意」,表示「願該協議為加強土耳其與歐洲及其他地區能源安全的項目鋪平道路。」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訊息──土庫曼與亞塞拜然改善外交關係,除了促進突厥國家聯盟的內部和譜穩定,也與土耳其的歐亞戰略利益緊緊相扣

 

TCP 管道成事,亦有助亞塞拜然提升區域能源樞紐的地位,所以 TCP 管道是互惠互利的項目。(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假若成功實現 TCP 管道,土耳其將會成為中亞裏海與歐洲之間的能源安全核心地帶之一。TCP 管道由土庫曼穿越裏海,連接南高加索天然氣管道(South Caucasus Pipeline),經亞塞拜然與格魯吉亞,接駁 2018 年啟用的土耳其跨安納托利亞天然氣管道(TANAP),再向西延伸至上年年底才正式運作的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TAP),把裏海天然氣輸送至歐洲多國。現時,以上三條管道未來都有擴建的計劃,以預留未來從土庫曼經 TCP 管道向西輸送的天然氣流量 ── 10 年內,依次序以上三條管道的運載能力將被提升至每年 350310200 億立方米。


以上由裏海至歐洲的管道組合,被歐盟稱為南天然氣走廊(Southern Gas Corridor)。這條能源通道是歐盟與土耳其的共同能源利益銜接點。歐盟一直支持這條走廊,把裏海以及土庫曼的天然氣輸送到歐洲市場,透過多元化能源供應,確保歐洲能源安全,讓歐盟的天然氣供應不要過份依賴俄羅斯。自從 2018 年《公約》簽定後,歐盟已經與土庫曼重啟關於興建 TCP 之事宜。

 

至於對土耳其來說,除了提高南天然氣走廊的重要性,從而增強是與歐盟交手的外交籌碼,更減低俄羅斯的能源政治影響力。雖然在 2018 年,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向歐洲市場總共輸出近 2000 億立方米天然氣,遠高於南天然氣走廊的運輸量,但這確實為歐盟提供多個選擇,把能源供應走廊繞過俄羅斯。然而,土耳其這個宏觀願望並非毫無風險。歐盟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逐年下降,其使用比率由 1990 年的 82 %降至 2019 年的 71 %,若這趨勢持續下去,土耳其控制的這條走廊價值就會逐漸降低。



但無論如何,俄羅斯已漸漸無力阻止這條能源通道的誕生。雖然中亞裏海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但今非昔比,俄羅斯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首先,土庫曼完全擺脫了俄羅斯的控制。10 年前,土庫曼依然要靠蘇聯遺留下來的中央管道,把大部分天然氣經俄羅斯輸往歐洲,但現時土庫曼的天然氣出口幾乎一面倒轉向中國,俄羅斯不能再以切斷能源出口作威迫土庫曼的手段。

 

加上,現時俄羅斯總統普丁自顧不暇,面對武漢肺炎打擊及與歐盟關係轉差的內外交困之境,國力急促衰退,令人懷疑俄羅斯有多大能力扭盡六壬。更重要的是,除了俄羅斯,所有持份者(歐盟、土耳其、亞塞拜然、土庫曼)都是贏家,特別對突厥國家陣營來說,最近迎來納卡戰爭大勝、南天然氣走廊形成、土亞和解,令他們的士氣前所未有地高昂,定會乘勢出擊。

 

假若成功實現 TCP 管道,土耳其將會成為中亞裏海與歐洲之間的能源安全核心地帶之一。(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結語:突厥國家陣營崛起,奠定歐亞中心區域的多極結構



土耳其近年高調發展「突厥外交」,與之友好的國家都是位處中亞裏海的突厥民族國家,例如突厥議會成員國哈薩克、亞塞拜然、烏茲別克等等。作為一個大國,自主外交是基本條件。土耳其非一面倒親俄或親歐美,而是暗渡陳倉,漸漸建立屬於自己的「突厥外交」,晉身成歐亞大國。加上,面對美國主導的《亞伯拉罕協定》(Abraham Accords),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改善,土耳其有感於難以和阿拉伯國家爭「伊斯蘭世界一哥」地位,需要走出「伊斯蘭外交」的套路,另闢蹊徑,作為外交對沖。



最近幾個月,土耳其在歐亞中央大展拳腳,甚囂塵上,表面上與俄羅斯和睦相處,但每一步行動都暗藏殺機。在納卡衝突的投機行動獲得厚利,以至突厥國家聯盟內部關係漸趨穩定,隨時改變歐亞中央的地緣政治格局,增強土耳其在區內的政治槓桿作用,為「突厥外交」打下強心針。



「土耳其正在擴大其在高加索地區的影響力,將來會再進一步擴大。」土耳其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 Huseyin Bagci 如是說。看來,以土耳其為首的突厥國家陣營崛起,將奠定歐亞中央區域的多極結構。

 

看來,以土耳其為首的突厥國家陣營崛起,將奠定歐亞中央區域的多極結構。(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原文刊於換日線,作者孫超群)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從囚犯到總統:吉爾吉斯示威後,用不到 100 天迅速崛起的扎帕羅夫究竟是誰?

中國「一帶一路」債務外交無以為繼?

從吉爾吉斯示威看一個 KOL 的國際關係自我修養

吉爾吉斯2020革命爆彈?一場關於民主、貪腐與權貴家族的國家鬥爭

是時候摒棄「前蘇聯國家」的標籤

吉爾吉斯總統精彩的「打貪行動」,會「順便」打擊到「一帶一路」嗎?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和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合作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