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研究 歐盟 環境保護

【信報特約】COP24: 民粹風强烈 碳排放不絕

民粹主義對抗氣候變遷並不是新鮮事:不願與他國合作、不願參與全球協議和反菁英的態度使許多民粹主義的領導不願承認氣候變遷的事實或全球暖化的危急性。更概括來說,即便不與目標相斥,保守派仍較偏向反對採取保護環境法或是簽署氣候變遷協議。歐洲非政府組織CAN Europe曾在2016年統計過,支持與反對環境法和綠能推廣有明顯的左右區分,且無論代表的國籍,偏右的政黨普遍在歐洲議會中的投票較消極。考慮到各黨和各國立場的差異,2015年巴黎協定只包含抽象的目標和彈性的政策建議也是為了讓許多國家主義者的領導有空間調整與參與。

 

「世界現在完全偏離軌道,本世紀末全球溫度預計上升3攝氏度,而非(巴黎協定期望的)1.5攝氏度。為了達成目標,社會需要做出更快速、更有效且前所未有的變化。如果這世紀末全球溫度上升要控制在1.5攝氏度,在2030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必須減少45%。」

這是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的研究報告的結論,也理應是氣候大會COP24不可否認的預述。大會開始的前幾天,沙烏地、美國和俄羅斯卻拒絕承認此報告的重要性,最後以大會將「留意」這份IPCC的建議打發這份關鍵報告。距離拯救地球,我們只剩12年。雖然這次在波蘭的COP24最後確實制定出了一套完成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理念的行動計畫,但可以從各國的表現執行計劃可能又另一道難題。也有國外報社指出,就算政府已有心實現巴黎協定的承諾,民粹可能又將會在暗地阻撓。法國黃背心運動迫使馬克龍在燃油稅讓步,澳大利亞前總理騰博因能源政策被趕下台都是今年發生過的例子。COP24雖然不如氣候變遷政策專家歐瑪艾登華夫(Ottmar Edenhofer) 預期是「巴黎協定結束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Paris Agreement)」如此悲觀,但如果連聯合國自己委託的科學研究報告結果都可以在大會上被拒絕,這次的行動計畫也可能淪為紙上談兵。

有波蘭人在會議前夕向各國政府代表請願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氣候變遷與民族主義 (Climate Change vs Rising Nationalism)

2015年,約兩百國在COP21一同簽下了巴黎協定,同意將控制世紀末的暖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以1.5攝氏度為理想目標,並要求IPCC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展開全球性的調查。然而,川普卻在2017六月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並表示這是他以「美國優先」做出的決定,認為協議使美國經濟處於永久劣勢。博索納羅 (Jair Bolsonaro) 在十月的巴西選舉脫穎而出後,他也曾表示將跟進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來保護巴西的利益。他甚至曾表示希望對亞馬遜雨林的砍伐放鬆管制,開放新商機。雖然最後巴西仍留在巴黎協定中且也有參與COP24,巴西卻拒絕主辦2019的COP25,使聯合國改變計劃擬定新地點為智利,希望仍把地點定在南美洲。巴西的態度僵硬,讓人臆測博索納羅仍有意退出巴黎協定,只是在等待時機。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也曾公開表示氣候協議很荒謬,但仍未跟從川普離開巴黎協定。

民粹主義對抗氣候變遷並不是新鮮事:不願與他國合作、不願參與全球協議和反菁英的態度使許多民粹主義的領導不願承認氣候變遷的事實或全球暖化的危急性。更概括來說,即便不與目標相斥,保守派仍較偏向反對採取保護環境法或是簽署氣候變遷協議。歐洲非政府組織CAN Europe曾在2016年統計過,支持與反對環境法和綠能推廣有明顯的左右區分,且無論代表的國籍,偏右的政黨普遍在歐洲議會中的投票較消極。考慮到各黨和各國立場的差異,2015年巴黎協定只包含抽象的目標和彈性的政策建議也是為了讓許多國家主義者的領導有空間調整與參與。

三年後的今天,雖然我們離最後期限只剩12年,由於今天全球民粹和偏右黨的力量更強大,COP24主要談論的「如何統一制定、觀測各國減碳進度」也給予了許多彈性空間。COP24 確實定下了一套全球統一測量碳排放量的規範,但卻還有許多需再討論的模糊條款。舉例來說,為了減輕發展中國家的負擔,已開發國家需提供氣候融資,使需幫助的國家可以持續參與巴黎協定的進程。雖然這項條款的理念非常好,但實際上卻可能過於寬鬆。因為已開發國家可以自由選擇貢獻方式,給予未開發國家的資金可能不足或可能來自其他項目,使未開發國家無法在這項協定後實質獲得新的融資。更重要的是,巴西至大會最後仍對碳權的計算方式仍表示不滿,企圖使減排量「重複計算」給予巴西更多掌控亞馬遜雨林的權利。擔憂巴西會再次威脅退出協定,談判最後宣告無解,只能將此議題放入2019 COP25的討論範圍。在COP24的成功下,最後的結果仍有許多彈性空間,也因此在政府慶祝這次大會結束的同時,許多非政府組織仍批評COP24各國表現過於自私。

COP24是一套為了完成巴黎協定理念的而制定行動計畫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中國領導地位攀升

美國雖然有一些積極參與的州代表參加COP24,以大會開始前幾天,美國拒絕承認IPCC報告為開端,美國在波蘭的表現卻明顯的與北約盟國唱反調。不但在氣候大會中,舉辦支持續用煤能的討論會,甚至還在會議中直接表明將以經濟利益為第一考量再考慮環境可續性。這次川普的「美國優先」理念這次也完全體現在美國COP24的表現中,也不怪歐盟在這次協議中與美國的合作較少。

相對的,中國這次在氣候大會表現不但活躍,更是比往年的配合度更高。在美國拒絕承認研究報告後,中國代表表示對美國的發言「相當失望」,並且自大會初就受聯合國官員吹捧,中國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已投資許多綠能建設,且與這些發展中國家有許多共同的減碳計畫。更重要的是,一向不願公開國家信息的中國對統一觀測制度的態度卻非常開放,化解COP24的一大難關。實際上,中國在氣候變遷確實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如聯合國官員所提,中國透國一帶一路的計畫,在其他亞洲及非洲發展中國家有許多綠能建設項目,且中國在海外能源產業的私人投資項目也有三分之二屬於再生能源。即便如此,也有非盈利組織的報告指出中國雖以一帶一路推廣中國綠能發展,大部分的投資仍在碳排放較高的產業中且並不符合受惠國已有的減碳計畫,也並不會幫助受惠國達成國家自定貢獻目標。這項報告的結論可以說是推翻了聯合國對中國的讚賞,更是模糊中國對改善氣候變遷的角色。中國無疑仍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者,但也因此中國對此氣候變遷的態度是巴黎協議成功與否的關鍵。雖然這次談判中國展現了領袖風範,究竟中國是否可以取代美國成為環境保護的領導者,關鍵仍在中國是否願意在一代一路上對綠能做出更大的實質貢獻。中國是否真的能願意配合COP24的統一觀測制度也將成為決定COP未來發展的一項考驗。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黃璟荃)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歐洲天氣反常 全球治理舉步為艱

世界和平的新敵人—氣候變遷

核能:能源過渡期的必然之惡

除了中國,還有別的選擇嗎?──看準大國矛盾,土庫曼「能源外交」的智慧與挑戰

歐盟的「危」與「機」-「能源大動脈」如何本同末異

極地征途:中國和日本能否合作拓展 「冰上絲綢之路」?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