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大馬變天」對2019年的東南亞有特別啟示作用,故此花了不少篇幅討論其後遺症。事實上,泰國、印尼、菲律賓今年將會舉行全國選舉,選情至今尚未明朗,印尼總統選舉結果更隨時牽動東南亞地緣政治形勢,藉得留心。
大馬政權更迭、民粹主義崛起、羅興亞人道危機、南海《行為準則》「里程碑」論、中美貿易戰等,2018年的東南亞就像一艘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木筏一樣,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世界海洋中飄搖,摸索出路。2019年伊始,這片區域並沒有一如新年賀詞所言的「萬象更新」。與之相反,歷史問題、種族衝突、政制漏洞、大國競賽,各式各樣的洪水猛獸都在蓄勢待發,靜待時機向這群傳統「弱國」撲面而來。2019年的東南亞,以「波譎雲詭」形容其前境,相信也再適合不過。

[adrotate group=”3″]
「大馬變天」後的不穩格局
去年較多本地媒體關注的東南亞新聞,相信非「大馬變天」莫屬。年逾九旬的大馬前首相馬哈蒂爾擊敗國民陣線(國陣),觸發馬來西亞政壇六十一年來首次出現政黨輪替現象,引起不少人臆測大馬會否成為東南亞民主化的「燈塔」。事隔八個月,初次執政的希望聯盟(希盟)政權履行部份選舉「百日新政」承諾,廢除備受爭議的消費稅(GST)、就「一馬基金」貪腐醜聞起訴前首相納吉布(Najib Razak)及其家人。
然而,希盟成員政黨之間的積怨隨著國陣潰敗再次冒起,令人質疑希盟能否成功撐過到下屆大選。問題核心之一,自然離不開到首相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和「欽點接班人」安華(Anwar Ibrahim)之間的芥蒂,使二人分別所屬的土團黨和人民公正黨黨員互相猜疑。不論是土團黨近日不斷吸納「青蛙跳」(意指「跳槽」)的巫統前黨員藉以擴張地盤,或是日前人民公正黨副主席選舉牽涉的派系權鬥,還是安華突然空降補選重返議會等現象,無疑都在指向希盟黨派之間的浮躁不安。
另外,希盟執政間接促成巫統和回教黨達成非常規性的政治聯盟。巫、回黨企圖盡攬馬來人的選票,意味種族問題繼續任由黨際之爭左右。去年十二月,兩黨聯同親馬來權益組織發動示威集會,名議上是抗議希盟政府意圖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但這埸活動實際上是重新喚起「馬來人特權」的議程,營造希盟出賣馬來人利益,藉此吸納保守馬來人選票。倘若希盟無法在種族權益問題上作出任何突破,進步派的選民亦會向希盟成員政黨施壓,令多黨共識管治更難達成。儘管巫、回日後以甚麼形式合作(甚或合併)依然是未知數,但上述趨勢似乎無可避免。
馬哈蒂爾「回朝」對大馬外交造成的直接效果有二:其一,新馬關係再次受制於馬來西亞國內問題影響,馬來西亞不但提出新馬高鐵工程延期、重新協商水供協議的價格,近日更在領海、領空問題上再起糾紛。新加坡退休外交官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批評此乃馬來西亞「企圖馴服新加坡」的明證,顯示兩國之間再度浮現裂縫。新加坡下任領導班子逐漸成形,但缺乏外交經驗的王瑞傑(Heng Swee Keat)能否與馬哈蒂爾、安華周旋,值得關注。
其二,馬哈蒂爾八月宣佈暫時擱置中資的東海岸鐵路計劃及油氣管輸送工程項目,反映出「一帶一路」逐漸演變成民粹主義攻擊目標的事實,同時也顯示東南亞國家民眾質疑北京背後的動機,對中國官方式「雙贏」論述並非照單全收。在中美關係惡化、日本銳意「南向」、印度施展渾身解數「東進」的宏觀脈絡下,大馬毅然牽頭重申其「中立」立場,有可能觸動其他國家仿傚,煞停部份中資項目,重挫「一帶一路」的步伐。此外,個別東盟成員國也大可利用《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文本的細項作為交換條件,誘使北京提供更優惠的借貸及建築條件。

[adrotate group=”3″]
「大馬變天」預視東南亞國際關係
筆者認為「大馬變天」對2019年的東南亞有特別啟示作用,故此花了不少篇幅討論其後遺症。事實上,泰國、印尼、菲律賓今年將會舉行全國選舉,選情至今尚未明朗,印尼總統選舉結果更隨時牽動東南亞地緣政治形勢,藉得留心。
今年四月的印尼總統選舉宛如2014年大選的下半場一樣,由現任總統佐科(Joko Widodo)再度對撼上屆對手普拉帕沃(Prabowo Subianto)。不過,二人的副手都已然易手:佐科的拍檔換上75歲的伊斯蘭教士理事會主席馬魯夫(Ma’ruf Amin),而普拉帕沃則與企業家暨雅加達前副首長桑迪阿加(Sandiaga Uno)合組。其次,伊斯蘭民粹主義在近兩年的地方選舉中都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某程度上逼使佐科需要尋求代表保守穆斯林的馬魯夫協助,藉此撫平其政治夥伴鍾萬學「辱回」事件引起部份穆斯林的不滿情緒。有分析認為,從去年地方選舉過程反映,普拉帕沃所屬的陣營愈來愈擅於利用身份、宗教議題動員群眾,使明年選舉的火藥味更濃烈。
即使民調目前顯示普拉帕沃勝算不高,但他上次大選時民望以極短時間急起直逼佐科,加上印尼盾匯率近年波動不斷,難言普氏不會「爆冷」當選。普拉帕沃競選團隊十月向外表示,他們有意「重新審視」(review)個別「不必要的」中資基建項目。倘若普拉帕沃外交政綱繼續沿用上屆大選的立場,那麼他日後很可能強調貿易保護主義元素,其「讓印尼再次強大」的口號也代表普氏外交在捍衛納土納海(Natuna Sea)主權、處理外國漁船非法捕漁問題上不比佐科的強硬姿態鬆懈。
菲律賓國會明年同樣進行中期選舉,參議員或會動用權力審視中菲去年簽署的多項備忘協定,確保協定合符菲國利益。北京開發南海油氣、投資菲律賓的大計隨時遭殃。
最後,中國在《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文本加入多項限制,妨礙東盟國家與外國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和開發資源,誓必引起越南等爭議國堅決反對。東盟宣佈今年與美國在南海舉行首次海上演習,便彰顯了東盟的集體立場。中國總理李克強去年在東亞峰會單方面宣佈,北京有意在三年內完成《南海行為準則》的商議階段,其如意算盤只怕不易打響。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馮嘉誠)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是種帝國殖民的手法嗎?從一個歷史的觀點
「中國人來建鐵路,但我寧願他們是德國人!」──為什麼吉爾吉斯的「恐中症」,比鄰國都來得嚴重?
向你的朋友分享這篇文章吧!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