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牧民與另外3名美籍港人,分別是學者楊錦霞(Anna Yeung-Cheung)、許田波(Victoria Hui)及社運人士Joseph Ng,於今年一同創辦HKDC,頭炮就是協助推動HKHRDA立法。「美國本身有不少港僑組織,它們都非常關心香港時務,但在HKDC 創立前,這些組織缺乏固定和有效的網絡,往往難以聯合起來向國會和白宮代表香港或港人表達立場。」
除了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和華裔美籍法律學者譚競嫦(Sharon Hom)等為人熟悉的人物,其實背後還有一名核心牽線人物——2014年「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朱耀明牧師之子、游說組織Hong Kong Democracy Council(HKDC)行政總監朱牧民(Samuel Chu)。他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出身於同一個社區組織網絡,同樣由基層運動做起,只是他不像奧巴馬般喜歡幕前,而是更鍾情在鎂光燈後耕耘。

與奧巴馬同一社區組織出身
美國政治的一大特色,是容許本地以至外國民眾合法游說國會及白宮,制訂有利所屬社群或國家的內政或外交政策,因此在白宮和國會山莊附近一帶,盡是游說組織的辦公室。這些游說組織掌握國會、白宮、國務院以至多個政商界部門和高層的特定聯絡方式,因此每每能收取高額顧問費用,為客戶向議員和高官游說或推銷某項政策。最著名的莫如「中國人民老朋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創辦的Kissinger Associates, Inc.,多年來捍衞擁槍權的全國步槍協會(NRA),以及兩黨總統候選人幾乎必定拜會的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
朱牧民與另外3名美籍港人,分別是學者楊錦霞(Anna Yeung-Cheung)、許田波(Victoria Hui)及社運人士Joseph Ng,於今年一同創辦HKDC,頭炮就是協助推動HKHRDA立法。「美國本身有不少港僑組織,它們都非常關心香港時務,但在HKDC 創立前,這些組織缺乏固定和有效的網絡,往往難以聯合起來向國會和白宮代表香港或港人表達立場。」
「這個就是我創立HKDC的目的。在美國長久建立屬於香港人的代表,教導各個港僑組織如何有效地接觸和聯絡議員,簡單來說是教曉他們如何參與美國的政治遊戲。」朱牧民解釋創辦HKDC的原委時說。「以往都會有香港人和駐美的港人向美國官員和議員游說,但每次都是發生重大事件後才行動,而且因為沒有固定駐美的網絡,結果浪費了形勢,事過境遷,便無法凝聚香港人之於美國的利益。」

HKDC現時有董事局和顧問成員16人,另加3至4名義工,和一批在網上召集、專門做研究的義工,合力支援旗下十多個香港和駐美的港僑權益組織。朱說:「基本上,我是HKDC唯一專業的全職員工,我的工作就是盡力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和指導,例如教導港僑組織如何接觸政客。不是發生了某件與香港或香港人有關的事,便一次過向所有國會議員發電郵,而是要了解每個議員所關心的議題或範疇,這樣便可以戰略地集中游說個別議員,提高效益。」他又指出,HKDC期間亦與國務院、財政部和商務部等官員有不同形式的溝通,確保HKHRDA具備執行力。
奧巴馬於2008年在萬眾期待下當選美國總統,他由基層爬上政治權力最高峰的過程為人津津樂道,當中要數的,就是分別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均返回過家鄉芝加哥從事社區工作,當中服務過的組織不少是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由美國著名社區組織及社運理論家Saul Alinsky創立)旗下機構。朱牧民同樣出身於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為首的衞星社區組織,協助改善基層民眾生活,亦幫助他們建立組織爭取所屬權益。朱牧民建立HKDC的資本,便是來自他一直以來從事大大小小社區工作的經驗,以及所建立的人脈網絡。「我參與反貧窮和反飢餓的社區工作時,曾經與麥戈文(Jim McGovern,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聯席主席)合作過約10年,他和我一樣都致力對抗貧窮和飢餓。」
朱牧民熱愛公共事務,但只限於幕後,他不喜歡鎂光燈前的世界。「我曾經跟自己說過,日後不會參選,不會加入競選團隊,我認為政治不只是選舉,而我亦不愛做純粹吸引傳媒目光的事。」筆者問及他日後會否投身政治時,他態度堅決表明不會。「真正的民主是令民眾自覺成為社區的領袖,而我更滿足於見證民眾獲賦權利成為領袖。這是我畢生的志業。」
受訪者:朱牧民HKDC行政總監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郭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