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擾印度和巴基斯坦超過70年的克什米爾主權爭議,隨着印度主動出擊而再起波瀾。印度於8月5日起短短數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態,取消查謨──克什米爾邦原受憲法保護的特別自治權,削弱原有的自治議會權力,亦把其中一部分改劃為聯邦屬地,直接由新德里中央政府管轄。
印度此時不惜冒着與巴基斯坦關係惡化的風險,降低這個唯一以穆斯林人口為主的特別自治地區憲制地位,除了可看成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5月國會選舉大勝後回應訴求,報復巴基斯坦一支極端伊斯蘭武裝組織在查謨──克什米爾邦襲擊一隊中央後備警察部隊。
印巴的克什米爾衝突,可追溯至印巴兩國從英屬印度各自獨立後的領土爭奪。英殖政府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訂出分治的界線後,放棄對565個土邦(Princely States)的控制,容許它們自由選擇獨立建國,或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查謨──克什米爾邦由1925年起成為英屬印度的土邦之一,穆斯林人口佔大多數,土邦領袖哈里.辛格面對印巴雙方拉攏以至爭奪時,未有按照穆斯林人口佔大多數的現實而抉擇,亦未有選擇獨立建國避開紛爭,而是毅然「忠於自己」的印度教信仰,選擇加入印度,結果惹怒當時邦內的穆斯林,1947年10月他們誘使巴基斯坦派兵入邦協助穆斯林民眾攻擊印度統治。

[adrotate group=”3″]
精英主導 權力自上而下
兩國於1949年7月簽署《卡拉奇協議》(Karachi Agreement)同意停火(相關協議於1972年7月更新為《西姆拉協議》(Shimla Agreement),兩軍之間的分界線劃出了雙方至今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區域,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稱為查謨──克什米爾邦,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稱為吉爾吉特及自由克什米爾省(Azad Jammu and Kashmir)。聯合國、英屬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以及美國均一度介入斡旋,甚至提出過舉行公投(尼赫魯也一度提出公投)解決紛爭,惟隨着美國決定軍事援助巴基斯坦對抗蘇聯,以及孟加拉(前身為東巴基斯坦)於1971年獨立,印巴最終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互不退讓。多年來大大小小的印巴衝突,誘發印度查謨──克什米爾邦的分離獨立勢力不斷滋長,獲巴基斯坦支援的激進伊斯蘭武裝組織亦加入其中,令克什米爾問題長久以來難以和平解決。

[adrotate group=”3″]
是次爭議的主角憲法第370條,是總統命令方式寫入憲法,當中列明查謨──克什米爾邦享有有別於其他邦的特別自治權,例如擁有自己的邦憲法、聯邦法律必須經邦議會同意後才能夠適用於邦內,以及邦以外的民眾不能購買邦的房地產等等,做法儼然印度版本的「一國兩制」。
一般人所理解的聯邦制度,大多是除了國防、外交和中央銀行以外,各邦、州或省均擁有所屬的法律制度、議會和稅收權等。人們所熟悉的美國、瑞士、澳洲和德國,地方政府享有較大的自治權,而印度即使是廣為公認的聯邦制國家,聯邦中央政府掌握較多剩餘權力,各邦的自治空間較少。追本溯源,印度的立國過程,不同於美國和瑞士這類本身由各個自治區域或政府組織聯邦,而是由甘地和尼赫魯這類殖民地精英從英殖政府手上取得,因此遺留了權力由上而下發放的特質。假如了解印度於1961年出兵葡屬果亞並全面奪得主權,是次查謨──克什米爾邦的部分自治權被聯邦政府收回,便不會奇怪。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郭耀斌)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