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兩國科技巨頭之所以強大,原因在於,他們能夠整合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國內消費者度身訂造創新的電子產品或應用程式。歐盟是由28個成員國組成的跨政府機構,文化差異在各成員國之間可謂屢見不鮮,如何平衡各國所需,取得單一市場支持,往往就是歐盟區內創科企業的一大難題。
歐盟在本年二月十九日就「科技主權」發表白皮書,提倡整合數據使用法例,加強規管跨國科技巨頭,訂立人工智能相關法律,以及提高區內資助科技企業金額等,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在科技產業中不被中美予取予携。問題在於,歐盟內部的創科業務發展未如理想,相比中美兩大版塊,前者具備巨額國家援助款項,後者亦有世界頂尖的資訊科技研究機構,歐盟在資金投放及人才培訓上的匱乏,以及產業結構的天然缺點,使得各成員國遲遲未能培養出立足國際的歐洲科技巨頭。即便“偶有佳作”,比如少數成功例子如瑞典音樂串流平台Sportify 等亦要將重心放眼美國市場,前往紐約聯交所上市集資。在歐盟銳意藉疫後重建一清經濟發展遲緩沉疴的時機中,加緊腳步發展科技企業相信是其一出路。

[adrotate group=”3″]
工業結構,教育重心偏離世代所需
近年來,「工業4.0」議程於歐盟國家的發展藍圖中不絕於耳,自2013年德國聯邦政府將計劃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德國製造業者早已磨拳擦掌,著手推動工業全面數位化,以電腦系統及人工智能,生產高度客製化的產品,迎合急速轉變的市場需求。可是,不少歐洲工業龍頭卻控訴開發系統的成本效益未符預期,根據羅兵咸永道報吿所述,在未來五年,歐洲企業在互聯網作業系統上的投資總額高達一千四百億歐元,佔每間企業年均收益的3.3%。然而,事實上並非所有產業適合於「工業4.0」生產模式,歐盟內的製造業以汽車,化學品,機械設備,金屬用品及食物為主,當中化學品及部份金屬用品工業難以配合整合思維,將客製化特性融入產品,投資可能得不償失。
除此以外,雖然歐盟近年著力推動伊拉斯謨世界計劃(Erasmus Mundas)等高等教育發展策略,著力培訓科研人才,但其資訊科技教育水平仍然落後其他版塊。在全世界排名前二十五的電腦科學學系之中,近半院校都坐落於美國,在英國脱歐後,坐落歐洲大陸的少數頂尖院校難以為「工業4.0」及「工業新法國」等發展計劃,提供充足的人才和研究成果,支撐法德的龐大野心。歐洲大陸作為傳統科學理論的發源地,理應在電腦科學發展上亦能取得亮麗成果,可惜的是,歐盟國家長期忽視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從OECD數據所得,少於15%的歐盟學生曾學習高階電腦應用,在部分成員國如希臘和克羅地亞等,更有近半學生未曾在校使用電腦學習,反映歐盟在資訊科技教育上的發展十分緩慢。

[adrotate group=”3″]
歐盟國家市場分崩離析 整合思維難以應用
美中兩國科技巨頭之所以強大,原因在於,他們能夠整合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國內消費者度身訂造創新的電子產品或應用程式。歐盟是由28個成員國組成的跨政府機構,文化差異在各成員國之間可謂屢見不鮮,如何平衡各國所需,取得單一市場支持,往往就是歐盟區內創科企業的一大難題。
在「工業4.0」綱領當中,數位生產技術只屬手段,真正目標在於加強迎合市場需要,配合大數據發展,提升歐洲工業的競爭能力。歐盟各成員國間的法定語言都不一樣,人均收入差距顯著,人口基數亦各有不同,以上三項差異,使得創科企業難以衡量業務的發展潛力,進一步爭取投資者金援。以Huffington Post一類多媒體創科公司作對比,Huffpost的文章以英語為傳訊語言,英語內容的讀者群不僅偏及美國各洲 ,英國,加拿大及澳洲等英語系國家亦能成為潛在市場,市場基數比法德國內的媒體公司相距甚遠。歐盟在發展文化傳訊類別的科技企業處處碰璧,而新型電子產業亦非歐盟所長,使得培養科技巨頭的任務停濟不前。
數據改革不是靈丹妙藥 初創需要投資機遇
鑑於遲遲未能扶植出區內的科技巨人,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於上年度宣佈利用《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相關法規,說明歐盟在未來科技產業的位置。
歐盟的策略,就是成為大數據的「監護人」,要求各個企業加入歐盟所設立的數據管治區,借此控制現有科技巨頭的發展進程。歐盟向來重視個人私隱,數據改革的立足點正正在於推動數據自主權,將數位足跡的存取權交回使用者手中,並希望用戶能自由選擇數據監管機構,保障自身私隱。除此以外,數據改革的另一核心,莫過於推動數據共享,建立巨型大數據資料庫,並要求各個行業中的領頭羊向其餘業者分享市場數據,避免出現壟斷。的確,歐盟在科技發展上走的「第三條路」,能為其重塑國際地位,確立市場定位。然而,歐盟內部仍有不少滿腔熱誠的科技初創企業,希望為歐洲搶佔市場份額,數據改革又能否促進相關業者發展?
相比起大數據規範,歐盟區內初創企業真正面對的問題是資金不足,導致難以擴大發展規模,將創意轉化為實際業務。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在歐洲只有29間,相比美中兩大版塊的過百間,數字可謂相形見拙。背後的成因莫過於歐洲缺乏公開而穩定的集資渠道,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濟後,使得歐洲區內的初創企業難以擴展規模。以私募形式籌集資金的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是美國初創企業的主流募資渠道,Uber,Grab以及Airbnb等科技巨頭亦曾以有關方式集資。可是,歐洲的創業投資市場仍在發展當中,規模未能與美國比擬,以2019年為例,全年下來,歐洲區內的創業投資總額約360億美元,而美國的總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此外,美國初創企業亦能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公開募資,讓規模較少的科技企業亦能成功上市。但歐洲成員國內從未設立與新型科技產業相關的證券交易平台,使區內初創企業難以公開集資。有見及此,數據改革只可能是重奪「科技主權」的其中一環。
最終真正能讓歐盟培育出自己科技巨頭的改革,其實是屬於歐洲要從教育開始,數以十年計的長期戰;打個工業的比喻,現今的歐盟空有大量等於是數位經濟原油的數據,卻缺乏有規模的工廠,更缺乏合適的工程師去驅動新時代的經濟。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蘇民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