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研究 歐盟 環境保護

【信報特約】歐洲天氣反常 全球治理舉步為艱

面對上述一連串問題,唯有國家才有足夠資源應對,國與國攜手合作才是唯一出路。雖然各國都深諳若不盡早控制惡化速度,氣候問題將會回天乏術、並同時需要加以適應的道理,但它們卻似乎不斷地反其道而行。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絕非唯一例子,問題也見於各國對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的反應,情況以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最為嚴重。IPCC的作用在於綜合全球有關氣候變化的數據並製成報告,定期發表以供各國參考。然而,IPCC卻受到左右夾擊,一方面被批評議題過度政治化,因而過度渲染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亦被指因為缺乏共識而淡化極端天氣的風險,?外不是人,大大限制了其發揮。因此各方能否放下政治爭拗,就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轉捩點。

 

在剛過去的夏天,多個歐洲國家都受到熱浪侵襲,錄得記錄性高溫。各國政府都相繼推出臨時應變措施,例如在巴黎,政府為了控制車輛的熱氣排放量,就向市民派發交通劵以鼓勵他們使用公共交通公具。這些短期的應急措施自然難以舒緩氣候變化的問題,因為在全球治理的角度而言,氣候反常已為糧食、能源,以及經濟發展三方面的全球治理進程造成妨礙。

 

曾幾何時,何以解決糧食不足一度是全球治理的重心,而這亦已取得成果──現時的糧食供應已足以應付所有人口、糧食供應不足變成分配不均問題。然而隨著全球人口增加,糧食不足可能會再一次出現,而氣候變化將會加快該危機的來臨。全球氣溫上升,糧食供應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農作物失收,今年歐盟的小麥產量預計會低於十三億噸,是最近六年來的低位,就與熱浪侵襲不無關係。同時,漁獲作為另一糧食來源亦受到影響。氣溫上升,連帶海水、湖水的的溫度也會隨之改變,令魚類海產的生態環境產生變化,導致牠們死亡。專家指,當水溫高於攝氏27度,大部分水產都不能生存,位於瑞士的康士坦士湖就一度錄得攝氏25度,瀕臨危急關頭。長久下去,康士坦士湖就不再是寥寥可數的例子,導致的漁獲大減,就會對糧食供應造成衝擊。

水的的溫度上升,令魚類無法適應環境變化而死亡,最終影響糧食供應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熱浪來襲,亦會增加發展新能源的壓力。事實上在歐洲,除了位於較近赤道的國家(如西班牙),在民居住宅安置冷氣並不普遍──畢竟類似規模的熱浪過去以約十年一次的頻率出現。因此,熱浪頻襲掀動了電風扇、冷氣機的需求,加劇耗電,但問題是電力供應卻沒有隨之增加。這就與核能發電的過程有關。核能發電耗水量極大,因為要用以冷卻反應堆,而全球氣溫(水溫)上升,就令冷卻過程出現問題。有報導就指,由於本來用於冷卻反應堆的水源的水溫達到攝氏25度,不再適合抽取並用於冷卻,使法國的EDF核能發電廠與北歐最大型、位於瑞典的Ringhals核電廠的其中一個反應堆需要關閉,影響了電力供應。結果,一度被視為未來其中一個主要能源供應的核能變得前景暗淡,對尋找潔淨能源作為替代的壓力有增無減。

國與國之間的攜手合作是解決氣候問題的唯一方法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保持經濟發展向來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議程之一,氣候反常就為此帶來額外困難。來自倫敦政經學院的學者們嘗試量化氣候變化對勞動力帶來的影響,發現氣溫與生產力成反比關係。他們更發現早於2005年,當時氣溫上升已經造成近二十億歐元的損失,並以此為基礎指出現時因為氣溫上升造成的勞動力下跌及隨之的經濟損失相比2005年,只有過之而無不及。氣溫上升除了不利勞動工種,亦會影響物流運輸,左右全球貿易。例如荷蘭、英國等地就有不少公路因為瀝青溶化需要封路、火車亦要減速避免路軌過熱,變相增加運輸成本。如此種種,都是在拖慢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

 

面對上述一連串問題,唯有國家才有足夠資源應對,國與國攜手合作才是唯一出路。雖然各國都深諳若不盡早控制惡化速度,氣候問題將會回天乏術、並同時需要加以適應的道理,但它們卻似乎不斷地反其道而行。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絕非唯一例子,問題也見於各國對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的反應,情況以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最為嚴重。IPCC的作用在於綜合全球有關氣候變化的數據並製成報告,定期發表以供各國參考。然而,IPCC卻受到左右夾擊,一方面被批評議題過度政治化,因而過度渲染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亦被指因為缺乏共識而淡化極端天氣的風險,?外不是人,大大限制了其發揮。因此各方能否放下政治爭拗,就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轉捩點。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朱啟政)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世界和平的新敵人—氣候變遷

核能:能源過渡期的必然之惡

反思中亞管道若干問題

除了中國,還有別的選擇嗎?──看準大國矛盾,土庫曼「能源外交」的智慧與挑戰

歐盟的「危」與「機」-「能源大動脈」如何本同末異

極地征途:中國和日本能否合作拓展 「冰上絲綢之路」?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