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過去被蘇聯殖民的歷史包袱,中亞五國的國家建設和發展均朝著不同形式的「去俄化」方向前進。若單純把他們歸為「前蘇聯國家」,是忽略了這數十年間的區域變化。他們不再是只聽命莫斯科的附庸國,而是各具民族質色的新興主權國家。
最近白羅斯因爆發示威,引發國際廣泛關注。雖然白羅斯和烏克蘭一樣,同是前蘇聯加盟國,但不論國內國外政治脈絡都大相徑庭,不能單純以「親俄」和「親歐」來解讀白羅斯政治,例如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一直警惕都俄羅斯,示威者並沒有高舉親歐盟的旗幟。
前蘇聯加盟國獨立迄今,正努力擺脫與蘇聯的關係。有聲音批評,大家不應再以「前蘇聯國家」稱呼他們,特別是在知名度較低的中亞國家,情況較為明顯。誠然 30 年過去,中亞五國都在語言文化、政治、經濟和外交上建構各自特色。他們均有不同程度的「去俄化」國策,甚至普遍對俄羅斯存有戒心。

[adrotate group=”3″]
中亞五國的解殖過程
哈薩克建國後,推動多元外交,引入西方外資,開發石油產業,外資來源及經濟合作對象廣泛。哈薩克更靠攏中國,積極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基建項目及經濟多元化。雖然哈薩克加入以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盟,但該盟的經濟成效不大,而且哈薩克更審慎考慮俄羅斯的建議,在盟內推動經濟以外的融合。
2017 年,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決定全國在 2025 年前以拉丁字母取代西里爾字母,作為哈薩克語書寫文字。由於西里爾字母是俄語的字母系統,所以此決定是哈薩克近年最大型的「去俄化」政策,以避免俄羅斯重施在 2014 年吞併克里米亞的故技 —— 聲稱有義務捍衛所有講俄語的人口。因此,努爾蘇丹決心借此加強哈薩克國家意識。
烏茲別克在語言文化上,更徹底地撇除「前蘇聯國家」的味道。獨立初期,烏茲別克立法以拉丁字母作為烏茲別克語書寫文字,又從憲法中剔除俄語的官方地位,限制俄羅斯影響力。兩朝總統更融入伊斯蘭及突厥文化圈,發揚歷史遺產,推廣花剌子模和帖木兒汗國國都撒馬爾罕作旅遊之都,又刻意「發明」烏茲別克的歷史敵人帖木兒為民族英雄,建構國家歷史。
在前蘇聯加盟國中,該國與俄羅斯關係算是較差。前朝總統卡里莫夫初時較親美,在阿富汗戰爭後,讓美軍進駐並租用空軍基地,直到 2005 年兩國因安集延大屠殺交惡為止。烏茲別克曾兩度加入又退出以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迄今拒絕與俄軍事合作。第二代總統上台後,則致力平衝中美俄三大國,在外交未有特別押注一方。
土庫曼的「去俄化」政策最激進。獨立後即摒棄和俄語相關的一切,使其成為中亞最少人懂俄語的國家。兩朝總統尼亞佐夫和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借個人崇拜建立國家身份認同。前者自立為「終生總統」,出版像《毛語錄》的書冊《魯赫納瑪》,囊括他的自傳及精神道德指導,規定把書冊內容列入為學校教材;後者在上台後自封「護國主」,在全國樹立他的金像,國家政策以他喜好為準。外交政策上,土庫曼成為了聯合國認可的永久中立國,拒絕加入歐亞盟及CSTO,後來把其獨聯體(CIS)會員國身份降格為聯繫國。然而,近年土庫曼比較親中國,因其國家經濟命脈天然氣高達 9 成出口到中國,令該國外交受制於中土經貿狀況。

[adrotate group=”3″]
塔吉克比起其他中亞國家,頗依賴俄羅斯。現時塔吉克有大量外勞在俄工作,其外匯收入佔重該國GDP。因赴俄外勞需達到一定俄語水平,使該國較多人懂俄語,在憲法上也列明俄語為國際語言。再者,蘇聯時期至今,塔吉克幾乎一直都有俄軍駐守。然而,塔吉克在文化上正擺脫「前蘇聯」的敘述,比如在2016年立法禁止國民使用以俄語為結尾的姓氏(例如ов, ова),並以塔吉克姓氏取代之(例如以zod, zoda為結尾)。加上與其他中亞國不同,塔吉克屬唯一波斯語系國家,在民族特質上較鮮明。
與塔吉克一樣,吉爾吉斯有俄國軍事基地,經濟依賴在俄外勞的外匯收入,並且是繼哈薩克另一個把俄語列為官方語言的中亞國家,俄國影響力仍然存在。但是,經歷過兩次「顏色革命」的吉爾吉斯,雖然離真正民主仍有很大距離,政治領袖權鬥嚴重,相對其他四國,政治環境不算太壓迫,又發展出相對具競爭性的選舉,力圖洗脫「前蘇聯」政治專制的形象。在經貿和外交上,近年亦轉向靠攏中國,借中國貸款推動國內經濟。
脫離過去被蘇聯殖民的歷史包袱,中亞五國的國家建設和發展均朝著不同形式的「去俄化」方向前進。若單純把他們歸為「前蘇聯國家」,是忽略了這數十年間的區域變化。他們不再是只聽命莫斯科的附庸國,而是各具民族質色的新興主權國家。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孫超群)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哈薩克「超級總統」:執政 28 年凌駕法律,剛退位就成為「首都的名字」──怎麼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