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秩序 環境保護

【信報特約】抗疫凸顯集體行動局限 氣候暖化勢成下一波全球攬炒

新冠肺炎的影響無遠弗屆,連原定今年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也被逼押後至2021年舉行。與此同時,全球多國經濟停擺下睽違的藍天碧海,讓部分人憧憬此等現象能為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帶來曙光。不過,從過往的趨勢和目前的證據來看,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進展連階段性勝利也稱不上,任何人對改善全球暖化前景樂觀無疑是一廂情願居多。

 

新冠肺炎的影響無遠弗屆,連原定今年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也被逼押後至2021年舉行。與此同時,全球多國經濟停擺下睽違的藍天碧海,讓部分人憧憬此等現象能為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帶來曙光。不過,從過往的趨勢和目前的證據來看,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進展連階段性勝利也稱不上,任何人對改善全球暖化前景樂觀無疑是一廂情願居多。

 

具體而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倚靠全球多國鼎力合作,但過往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一再顯示各國各自為政,導致無法達成有效遏止全球暖化的減排協議。更甚的是,疫情肆虐全球,使民族主義和本土利益優先大行其道,例如多國政府封關保平安、派包機優先接走身在海外的國民、爭先搶購首批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等。當然,抽空來說,大部分人也不會抗拒清潔能源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實證多番顯示,倘若環保的經濟代價愈大,例如須就使用清潔能源付出較高昂的價格或繳付溫室氣體的排放稅項,他們便會傾向抗拒承擔相關的經濟代價。疫情肆虐導致多國民不聊生,人民更可能認為為環保付出額外的經濟代價是百上加斤,政治領袖為保國內經濟而捨棄履行環保責任實非甚麼稀奇的事。

 

事實上,不少國家擬計劃放寬環保的規限以刺激國內經濟反彈,多國政治選舉的焦點亦是集中在候選人如何帶來復甦,仍然強調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多只是歐盟成員國。加拿大首屈一指的氣候變化學者Ryan Katz-Rosene稍早前便預料,今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只會較去年下跌約5%[1]。尤有甚之,過往排放的温室氣體會停留在大氣層逾百年。換言之,今年經濟停擺導致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對改善全球暖化來說可謂是微不足道[2]。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必需倚靠全球合作,然而過往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各國還是各自為政,無法達成有效的減排協議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也許減排很難 就難在其實多國各有各寄望怎麼辦

值得一提的是,封關抗疫只屬一國內政,相對而言較易掌握在一國的政府手中[3]。若然部分人民無視呼籲依舊過着社交頻繁的生活,政府可運用權力實施更嚴格的居家隔離令和加強違反隔離令的罰則[4]。可是,全球暖化危機縱然影響深遠,但沒有任何一個國際組織能夠確保達成有效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協議,以及確保達成的協議得以落實執行[5]。即使個別國家有意促成有效遏止全球暖化的減排協議,也往往面對孤掌難嗚的局面[6]。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特別助理暨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公共事務學院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創始主任Jason Bordoff教授今年3月27日在《外交政策》雜誌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效取決於多國的合作,但只要有部分國家率先不願遵守減排承諾,便會成為其他國家也不作為的藉口[7]。事實上,2015年落實的《巴黎協議》雖然把目標定在限制全球升温於攝氏1.5至2度內,但在執行層面上,它既容許各國自訂減排目標,又欠缺具成效的懲罰機制,結果淪為廢紙一張。國際智庫氣候行動追踪組織 (Climate Action Tracker)去年年底的數據顯示,全球僅得摩納哥和甘比亞的綠色政策有效把溫度升幅限制在 1.5 度內,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減排措施均被評為「不足」或「極度不足」[8]。

肺炎疫情令多國工業生產停頓及大量航班遭削減,雖然令能源需求霎時下降,但對改善全球暖化危機的現象很可能只是短暫性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誠然,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導致多國的工業生產停頓、大量航班遭削減,全球對能源的需求霎時間呈下降的趨勢。然而,相關有利改善全球暖化危機的現象很可能只是短暫性的。過往逾半個世紀,儘管人類世界不僅出現多次周期性經濟衰退,而且更曾爆發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但每次經濟危機極其量只導致短暫的能源消耗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長遠上一直維持着不減反增的趨勢[9]。歸根究柢,願意犧牲自身經濟利益成就環保大業的國家和人民始終少之又少,加上首當其衝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層面都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因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只是橡皮圖章。是次疫情危機造成全球經濟大蕭條,令多國政府更難把崇高的環保目標付諸實踐。簡言之,多國刺激國內經濟的計劃,在長遠上恐怕會加劇全球暖化的程度,從而成為下一波全球「攬炒」的元兇。

 

[1] Hefernan, Andrew. 2020. “Why COVID-19 Will Not B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0 April.

[2] Ibid.

[3]Meyer, Lukas H. & De Araujo, Marcelo. 2020. “COVID-19 Pandemic and Climate Change. Why Have Responses Been So Different?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 April.

[4] Bordoff, Jason. 2020. “Sorry, but the Virus Shows Why There Won’t Be Glob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Foreign Policy, 27 March.

[5] Ibid.

[6] Ibid.

[7] Ibid.

[8] Climate Action Tracker. 2019. “Governments still showing little sign of acting on climate crisis,” Climate Action Tracker, 10 December.

[9] Victor, David G. 2020. “The Pandemic Won’t Save the Climate,” Foreign Affairs, 7 May.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楊庭輝、文俊偉,楊庭輝和文俊偉均為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COP24: 民粹風强烈 碳排放不絕

歐盟氣候法草案雖值嘉許仍缺乏約束力

歐盟能源轉型必須“過三關” 發展平衡,經濟體系改革,公民社會缺一不可

氣候為金融體制帶來風險 央行處理氣候變遷理所當然

核能是必要之惡嗎?從法德能源轉型各自難題看歐盟能源轉型危機

歐洲天氣反常 全球治理舉步為艱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