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俄國支援敘利亞巴沙爾政權,與伊朗連成一線,這讓人誤會他們是堅定的聯盟。事實上,俄國對中東的外交政策並非如出一轍。俄國相信的,是「新歐亞主義」—— 這由俄國地緣政治學家杜金提出的模式,得到普京背書。簡單而言,近年俄國廣結歐亞盟友,積極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目標除了是保持鄰近地區的穩定,亦為確保中東戰略和石油市場的利益,欲從互相制衡的環境中主導大局。
2018 年以特朗普宣布從中東撒軍作結,引發美國國內外震驚。誠然,依這年的局勢發展來說,美國日趨被動是意料之內,而俄羅斯的勢力日增亦是期望之中。有見於此,本篇文章將回顧過往一年的中東形勢,細談美俄博奕背後的發展與套路。
近年,俄國支援敘利亞巴沙爾政權,與伊朗連成一線,這讓人誤會他們是堅定的聯盟。事實上,俄國對中東的外交政策並非如出一轍。俄國相信的,是「新歐亞主義」—— 這由俄國地緣政治學家杜金提出的模式,得到普京背書。簡單而言,近年俄國廣結歐亞盟友,積極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目標除了是保持鄰近地區的穩定,亦為確保中東戰略和石油市場的利益,欲從互相制衡的環境中主導大局。

[adrotate group=”3″]
也因此,俄國積極拉攏美國的北約盟友土耳其。2016 年,俄土修補自「擊落戰機事件」以來的惡劣關係,自此兩國合作無間。俄國讓土耳其參與小圈子的阿斯塔納和談,讓她成為敘國和平進程的重要持份者。加上,年初土耳其採取「橄欖枝行動」時,俄國從當地撒軍,明顯對其行動開綠燈,讓鷸蚌相爭,削弱敘國庫德族勢力,同時盡顯俄土兩國之間的默契。
另外,俄國並非與伊朗同仇敵愾。伊朗一直沿著新月沃土地區,增強軍事影響力,讓以色列大感威脅。今年,以色列曾多次襲擊伊朗在敘國的軍事設施(例如 T-4 軍事基地),一度殃及俄國與以色列的關係。但其實,俄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比想像中更緊密,他們一直都有正常的官方交流。為了避免影響與以色列的關係,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曾要求伊朗把勢力撒出敘以邊境地帶,以防雙方衝突升級,避免以色列及美國再有藉口轟炸敘國。
再者,在今年 5 月下旬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後,身為非油組國的俄國與油組國的核心成員國沙地阿拉伯聯手合作,提高石油產量,使被剝奪進入國際石油市場資格的伊朗感被背叛。以上可見,近年進取的俄國更願意與不同勢力保持良好關係,以達到以上的戰略目標。

[adrotate group=”3″]
至於美國,自從特朗普上台以來,對中東的戰略比前朝有顯然趨向被動,原因有三。第一,特朗普本身的「美國優先」理念。過往十數年,不論是左右兩派,也有泛國際主義的傾向,肯定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積極角色。然而,特朗普的想法卻相反。雖然在今年 4 月,美國曾以導彈「痛擊」敘國,回應巴沙爾政權使用化武疑雲,可是,這場「不流血空襲」卻對俄敘沒有震懾之效,可見行動只具象徵意義。其實,最近的撒軍決定早已蘊釀多時,他在競選時曾提出從敘國撒軍,亦在半年前再度提及,又揚言把駐兵任務外判給沙地阿拉伯。就他的商人性格來說,這思路並無不妥。一潭死水的中東,對他的興趣實在不大。
第二,整體的中東客觀形勢變遷,愈來愈不利於美國介入敘國。敘國內戰爆發後,美國援助敘國叛軍與庫爾德人的幕後動機,是要推翻不受歡迎的巴沙爾獨裁政權,以表支持民主自決。其後,2014 年伊斯蘭國崛起,美國名正言順對其空襲,翌年在敘國漸漸增加駐兵。但是,隨著巴沙爾政權向俄國求救出兵,至今已從伊斯蘭國及叛軍手上取回大部分領土。眾所周知,現今敘國問題的徵結已非伊斯蘭國,而是多強角力。就算伊斯蘭國未被完全根除,俄國亦能以「合法」姿態,協助現已穩如磐石的巴沙爾政權擔當此重任。
最後,「土耳其因素」令美國在中東愈趨被動。今次美國撒兵,被認為是出賣敘國庫爾德人的利益,讓土耳其乘機對其侵迫。但實際上,這已非首次發生。年初,當土耳其揮軍入侵阿夫林時,美國保持沉默,完全沒有協助庫爾德人的意圖。美國不敢毅然與埃爾多安對峙,主因是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與之為盟具戰略價值。因此,土耳其看清美俄對自己的重視,在兩國之間左右逢源。即使早前美土因貿易戰交惡,最後也有緩和跡象 —— 布倫森牧師在美國中期選舉前被土耳其釋放。今次撒軍,美土背後促成的交易細節不得而知,但大家可留意土耳其會否繼續令美國難堪,脅「卡舒吉慘案」的輿論優勢,攻擊其盟友沙地阿拉伯。
但縱觀來說,筆者認為至今難斷言美俄在中東的較量有勝負之分。行為者各有不同的期望,特朗普認為從中東獨善其身並非壞事,得到合理的交易也十分緊要。加上,區域平衡未如想像般脆弱,起碼俄國會考慮以色列與沙地阿拉伯的利益,以免伊朗甚囂塵上。更重要的,就是中東角力不限於美俄,不應忽略其立體的本質,就以氣焰日盛的土耳其為例。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孫超群)
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後 ISIS 時代的敘利亞:俄國撐腰的「橄欖枝行動」,是否將令美國「敘北夢碎」?
「在敘利亞,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三國競利、美國迴避,庫德族恐淪最大輸家
究竟是誰在大發「國難財」?──那些敘利亞內戰中,忽然崛起的「暴發戶」們